本书为一部中国古代史作品。班氏家族在汉朝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不仅贵为西汉外戚,东汉时班彪、班固、班昭等人更是两代接力,耗尽一生写就千古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班超则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首次从家族史角度,系统讲述班氏家族,上溯春秋战国时期,下至隋唐王朝,贴合“一带一路”倡议,有《左传》《汉书》《后汉书》等多部史料的阐述与剖析,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与意义。
1902年,未满21岁的鲁迅以大清国公派留学生的身份赴日留学,先后在东京私立弘文学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日文与医学。这留日的七年,正值鲁迅青春与成长的黄金时期,他广博众长、由医转文,上下求索,不断为自己也为国家和民族投石问路。本书呈现了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转向医学、介绍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或事件中的真实形象。作者姜异新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鲁迅研究月刊》副主编,对鲁迅留日七年的诸多史料和细节有深入研究。珍贵的一手资料、流畅的讲述
本书从美国学界对丁玲的研究入手,介绍了丁玲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历史,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学界对丁玲主要的研究方向及观点,评价和审视美国学界的丁玲研究。
本书是“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丛书”之一。全书通过广泛研读史料、走访调查,对张培爵、龙鸣剑、胡良辅、董修武等辛亥革命时期四川大学英烈校友的英雄事迹、理想信念进行搜集、整理、阐释,展现了四川大学校友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贡献,彰显了川大学子的革命精神与胸怀天下的气度。本书主要内容为上述革命英烈传记,旨在充分发掘和用好校史文化及红色资源,弘扬川大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缅怀和宣传川大学子在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突出贡献,讲好川大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主要围绕四川农业大学多年来科研情况,讲述多项科研大奖背后的故事,记录一代代川农人秉持家国情怀,传承发扬“川农大精神”,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不懈努力的故事。重在讲述钻研的过程、奋斗的艰辛、克服的困难,以对群像的勾勒,生动展现川农人坚持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和心怀国之大者的奉献精神。内容包括六大部分:一、硕果累累(科技工作整体情况);二、端稳主粮饭碗;三、技术保障粮食安全;四、畜牧助力端住健康饭碗;五、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六、为健康保驾护航。
本书为记叙文集,收录了100名成绩优异、综合表现突出的四川省2022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本专科)的学习生活故事,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全面展现我省优秀大学生的青春奋斗风采,进一步宣传国家奖助政策体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全省广大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勇于攀登。希望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以获奖学生为榜样,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力争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传记用简练清朗的笔法将盛唐诗人王维的一生娓娓道来,以王维优游于仕隐之间的经历为经,以其经典诗歌为纬,展现了一个饱含生命深情、于山水佛禅之间从容自在的诗人形象。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忠实的呈现。同时涉及盛唐的历史、文化、诗与禅的流变等,考证严谨、内容丰富。
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一直占据着尊崇的位置,他们是现代知识传授者,是乡村社会崭新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启蒙幼童、宣讲国家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为新中国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了乡村物质水平落后、人才稀缺、经费困难、收入微薄等种种艰难险阻,用爱点亮孩子的笑容,用爱灌溉孩子的成长,用爱照亮孩子的道路,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增瓦,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本书收集13篇以基础教育工作者为采访对象的记录性文章,既有个体,也有群像,既有学术性的分析基础教育发展的文章
这是一本介绍南社和南社成员人物故事的纪实文学作品。1909年,在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人的发起下,文学团体南社在苏州成立。江南第一水乡周庄有一条“南社旅线”,西起石拱红桥,南经清末的东江国民学校旧址,到德记酒楼——迷楼。南社的成员曾经在这里宴集,并创作了很多爱国主义的诗篇。书中故事以历史发展为背景,以人物经历为脉络,再现了资产阶级文学团体——南社以笔作伐、勇于革命、追求光明的历史故事。
全书一方面展示了大量由受访老艺术家及家人提供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大多为首次公开,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看到这些艺术家于工作、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