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和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需要,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实际需求出发,阐述了生态环境的普及性知识和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内容包括:认识生态危机、走进生态文明、树立生态观念、发展生态产业、倡导绿色生活。
本书围绕“陌生人社会”所生发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从思辨与经验两个层面做出了有益思考和尝试性回答,对解决“陌生人社会”的道德困境有所助益。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的现代文明范式。如果人类能够未雨绸缪,自觉地践行这种追求,那么,转型的过程就会少一些悲剧和代价。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民族,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地球上的所有人共同应对目前的生存危机。
在人类所有关系中,最崇高和美好的莫过于友谊。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孩子、同学、同事之间,如果能够成为朋友,将是一生中莫大的幸福。友谊,还使我们和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产生相见恨晚的好感和喜爱,我们分享着各自不同的兴趣和观念,融入对方的世界,并担负着相互守护的责任……友谊可以跨越年龄、性别、种族和文化,它涵盖了共同利益、合作共赢等理性考量,如果彼此的关系被冠以“有利用价值”,就会严重地损毁友谊。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友谊的本质也成为古往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社会和谐”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有生机活力、有社会公平、有和睦人际关系、有团结稳定秩序的社会”。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中,对和谐社会作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论述:“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原则
《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云南社会风尚的变迁轨迹;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迁的动力分析;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化的基本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