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一书为对象,系统地反思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有力地回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在写作模式上,摒弃了“商榷”“争鸣”的传统体例,采用分栏和“评注”的方式,使人耳目一新。
本书主要从求职、管理、心理疏压等方面讲述了制作简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工作汇报、高效会议等职场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通过思维导图来解决。结合思维导图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书中包含来自企业员工、学生等人的43张手绘思维导图,让大家看到了思维导图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的魅力。思维导图是一项革命性的思考工具,当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它可以快速精简地帮我们归纳与分析,将关键字用一条线去连结,就能将大脑中凌乱的记忆与信息,变成自己有效的资产。与其说本书作者是教你怎么做思维导图,倒不如说作者是用一件件
近些年来,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真理观甚嚣尘上,甚至成为了学术界的正统观点。保罗·博格西昂在本书中检验了这些观点,指出它们的根本缺陷,表明哲学仍然为常识提供坚若磐石的根基,即我们能够对事物达成客观理性的信念,而这种信念与认识者的社会和文化视角没有关联。博格西昂的这本小书系统梳理了建构主义的缺陷,在他看来尼采、福柯、罗蒂以来的相对主义陷入了误区。现在已经到了超越叙事相对主义与事实客观主义的时候了。
本书把哲学变得平易近人。作者用轻松欢快的语调,向读者介绍了20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维方法。他模仿了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的形式,但远比《论题篇》生动有趣。书中的每一种思维方法,都关联了一位哲学大师以及他的哲学思想。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到康德、帕斯卡、尼采,再到哈贝马斯、海德格尔,几乎贯穿了整部哲学历史。
本书根据实践与互动理论建立了线上、线下世界融合的校园生活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系集群模型,从而从理论视角上清晰阐述了社会生活网络化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互动关系。本书通过对大学校园生活中诸领域的网络化社会活动问题、现状、机制等的分析,在应用视角上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内涵,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书共十章,兼顾生命作为一个过程的历时向度和作为一个关系中的个体的共时性向度,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二、三章是一个单元,侧重从历时性视角了解和理解生命。第四、五、六、七章是一个单元,侧重从共时性视角了解和理解生命。第八、九、十章是一个单元,侧重从生死视域和“向死而生”的视角来了解和理解生命。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多方面的富有新意的阐释,对社会主义现实问题作出了多维度的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前者与后者相互贯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思想启迪与实践指引双重价值。按照内容分为三编,各编中的文章均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二编社会主义问题探索;第三编出国考察报告及其他;
批判理论的首要问题是对其规范基础的先行澄清,而批判理论至今并未彻底、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以来,各种基于陌生立场的批判层出不穷,哈贝马斯将其做区分后,我们通称为后现代批判。本书考察的理论对象集中于现代性批判理论,这是内在批判,因为它仍然坚守现代性本身的基本价值理念,以这些理念本身作为现实的批判标准。我们主要关注当代的批判理论,特别是20世纪以来批判理论的理论范式的演变和发展,其理论内核构成理论的规范基础。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历时性的理论史,而是特指并突出一种理论基本范式的转变,我指的是从形而
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成名作,原书最初发表于1929年,本次出版采用的是1936年在英国出版的英译本。本书是一部关于知识社会学的论著,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曼海姆为英译本读者撰写的英文导论,主要介绍了知识社会学研究的现实缘起;第二至第四部分论述知识社会学的主要概念和问题,如思想、知识、意识形态、科学的政治学和乌托邦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知识社会学的性质、范围、类型、研究方法等问题。
在商务活动中,每天都要做出大量或大或小的决策。要做出好的决策,基于数字的高质量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数字力就是决策力。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进行数字分析的全过程建构假说、收集数据、不同的分析角度、图表展示、描述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建模等,帮助读者发现潜在的商机、做出有效决策。本书是基于顾彼思商学院的超人气讲座整理而成。作者以大量商务实例对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商业定量分析的上佳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