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的简要概述。作者认为,古代哲学作为一种教育资产被保留下来,同时也作为一种物质现实在事实上得以存续,即使在西方的“中世纪早期”、东方的“拜占庭早期”,即缺少丰富研究成果的那几个世纪中,哲学的发展依然保持着基本的连贯性。
本书选取了古往今来东西方历史上65位著名哲学家,以他们的主要哲学思想为切入点,介绍了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进程、主要流派和引导人类的方式,以及哲学家本人的生活故事、思想流变、人生际遇、命运变迁等。
本书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宽容为主题考察长达两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史进程,回顾宗教法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等重要的历史事件,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书中记录了精神专制造成的恐怖残酷罪行,说明人类的进步过程其实非常缓慢,摧枯拉朽的运动往往带来新的不宽容。房龙提醒我们,宽容仍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现在仍与穴居部落的人相去不远。不宽容是暴民们自我保卫的一种方式,要做到宽容,人类首先需要战胜恐惧。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居于文明穹顶的哲学之光照亮人们爱智慧的旅程。当历史进入现代,哲学家以实践思维方式关注现实,对生活世界的热点问题作出与时俱进的哲学审视,从而超越虚无与喧嚣,安顿我们的心灵。本书以问题为线索,探究当代哲学何以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与“文化的活的灵魂”,领略形而上学的当代视界,解读当代哲学的公共视野,反思现代性的悖论与后现代哲学的解构之维,理解应用伦理的现实关注,揭示正义为何如此重要,思考如何在时代语境中哲学地“改变世界”。与此同时,阐述了政治哲学、比较哲学、人生哲学、文化哲学、道德
本书从地理的构成为世界哲学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环境的观点出发。将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看成是同一个世界哲学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世界哲学史的内在发展逻辑推演了哲学的34个先天位置,亦即34个同时代人们所共享的思维倾向。并以对34个先天位置前后相续的发展过程与每个位置的内在发展步骤的推演为基础,来分析五大洲所有国家的地理意义,以哲学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为探寻世界地理的地貌成因及矿产成因,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方法。
哲学史。在本书中,作者以其特有的清晰而优雅的文风,带领读者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轴心时代开始,经由中世纪,一路走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密尔、尼采、萨特,最后来到今天的哲学图景面前。另外,他也没有忽视印度、中国和波斯-阿拉伯世界的伟大哲学传统,对其做了简明而公正的比较研究。通过叙述众多著名哲学家,以及许多虽然不那么出名但也对思想史做出了卓著贡献的作者的生平著述,本书涵盖了知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等多个哲学的一般领域,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古往今来的论争史。是一部既
本书着意向读者展示古典哲学的清新与生动,以及古典哲学传统在主题与风格上的广泛多样性。书中将古代关于情感与理智、幸福与美德等主题的论辩呈现给读者,并引导读者理解这些主题在古代的流变。
作者从自己作为旅居法国的外国人所体验到的各种情感出发,由外国人在法国的历史引入,从而引申出对身份问题的探讨。但本书的探讨并不局限在文化或社会的根源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寻找身份问题的本体论基础之上。
本书是现代外国哲学集刊系列第19辑。本辑收入21篇文章,主题大致围绕知识、阐释与道德的关系展开。其中国内学者论文14篇,另有5篇翻译作品,书评2篇。
《现代外国哲学(总第17辑)》是“现代外国哲学”集刊系列第17辑。本辑25篇文章,其中国内学者论文19篇,研究了康德、伽达默尔、罗尔斯等哲学家的思想和作品,另有5篇翻译作品,1篇访学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