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蓝皮书·生态文明”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旨在密切跟踪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展与阶段性成果,分析重点难点问题,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提供学术支撑。《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5)》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绿色发展机制”为主题,共六个部分25篇专题研究报告。总报告梳理总结2023~2024年四川生态建设态势,绿色发展篇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多维耦合机制,协同治理篇阐述生态空间系统治理与制度创新,地方实践篇汇集示范性案例,大熊猫国家公园篇关注品牌传播、社区发展
本书为介绍分析中国企业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发展的年度报告,分为总报告、评价报告、行业报告
以绿色转型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涵盖生态自然观、生态社会观、生态政治观和生态全球观的理论体系,其中蕴含的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规定、从生存到生命的整体性特征以及从思想到行动的实践论要求,全方位地彰显着理论的前瞻性、先进性和优越性。本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生态文明观的渊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上必然存在的忽视生态文明的缺陷,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强调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也借鉴了西方绿色思潮的一些思路。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
历经百年发展,案例教学已成为提高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科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商学院案例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秉持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始终聚焦中国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用案例回应时代之问。《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构建》为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精选系列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一批涉及生态文明、双碳战略实施、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向的优秀企业案例,包括旷视科技、美团、快手、鄂尔多斯、梅赛德斯奔驰等,通过呈现这些案例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型做法,总结经验,提供启示,贡献方案,
本书围绕以下五个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其一,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环境治理的新内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我国生态文明取向的环境治理模式、体系及其综合功能实现。其二,构筑了我国环境治理体制、组织机构、法律规划体系,以及跨行政区、跨部门协同机制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等,形成了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构筑基石。其三,试图就我国环境保护市场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展开理论与应用研究,探寻我国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完善与实施的运行动力。其四,我国开展的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建立、环境预防与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机制、环保
本书面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科学认识共建地区水资源量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差异,定量揭示共建地区水资源量状况及国别差异,为国家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基础支撑。开展各国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揭示不同国家的用耗水演变规律,有助于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调控策略和防范水资源安全风险。
本书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和翻译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开展了系统研究。借助LexisNexis数据库构建了中外媒体涉华生态话语语料库,基于数据分析,从主题词、搭配、互文性、隐喻、多元化等维度对中外媒体报道进行多元对比研究,旨在客观再现主要英语国家对我国生态文明话语理念和官方英译的阐释和接受状况,解读这类话语在英语世界传播的热点、焦点、接受偏好和历时变化,分析其中不同理解和认知背后的语言文化、政治意图、意识形态等因素,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对外译介提供有效建议,提
本书以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本质与价值归宿、价值取向为基础,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战略定位,然后详细探究了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如何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本书考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基本内涵、基础工程、降碳路线、治理保障、动员机制、创新抉择、社会目标等问题。本书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西方生态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翻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要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和统一,实现“生态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化”的统一,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化的永续性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续性。
本书从生态旅游及其基础理论入手,以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分析了生态旅游概念规划、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生态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结合实例,具体介绍了旅游开发规划、景区总体策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等不同阶段和层次的规划作品。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现行方法的系统总结,从而建设适合我国特色的生态旅游体系,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