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我国是否存在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现象?”“碳排放是由哪些因素所驱动的,哪些因素将导致碳不平等程度加剧?”“生产侧碳排放不平等为何会反弹,是否由命令-控制型或市场型减排政策引起?”等三
本书以探索成渝地区中长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识别影响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建立大气污染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响应关系。针对成渝地区清洁能源(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丰富、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状况下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的现状,设计基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约束的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升级情景,分析污染物控制技术水平、最佳可行技术等,建立成渝地区主要污染源减排措施库。最后耦合形成“产业-能源-末端”综合减排情景,利用减排措施库系统生成情景清单,并运用WRF-CMA
本书全链条清晰地展示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发病和症状的急性影响,大气污染物急性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可视化等关键科学技术的研发,相应的工具包、技术规范和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等内容。
本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应对进程,然后阐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进一步讲述了碳中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实施路径,最后介绍了碳中和领域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应用。本书注重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紧密围绕碳中和管理基本问题展开,是指导各界人士对碳中和理论、方法和实践形成系统性认识的基础教材。
甲烷是第二大温室气体,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节点,实现甲烷管控的意义重大。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根据科技部“双碳”科技工作的统一安排撰写本书。本书介绍了甲烷管控政策体系发展,对监测、煤炭、油气、水稻、畜牧业、废弃物等领域的甲烷管控技术进行了系统评估,提出了甲烷管控技术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优先行动计划,为我国履行甲烷减排的国际公约和核查各缔约方甲烷减排成效提供支撑。
本书系统阐述了大气颗粒物源谱的内涵、作用与发展历程,总结梳理了我国典型大气颗粒物源排放理化特征,介绍了典型源谱库的构建方法。本书共分为7章:第1章主要介绍源谱的内涵、特性、起源、发展及其作用;第2章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源识别和分类;第3章主要介绍源采样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各源类采样方法和源样品分析方法;第4章主要介绍典型源类理化特征;第5章主要介绍了大气颗粒物多组分综合源谱构建方法;第6章主要介绍综合谱库展示平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第7章介绍了典型污染源成分谱研究结论,并对未来源谱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在过去二十年中如何以及为什么在解决空气污染的复杂问题过程中碰到意料之中的困难,然后令人惊讶地取得了深刻进展,从而阐述空气污染治理的中国战略。 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迅速上升,但随后下降到至少四十年来从未见过的低水平。这种令人鼓舞的结果也伴随着许多的政策和治理困境,如何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给出一个合理解释是本书的重点。在本书中,作者研究了中国的环境治理和战略,以及它们如何塑造环境政策。这些章节将中国采用的以目标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整合在一起,即集中式目标设定、分散
我国煤油气和风光水核等各分系统相对独立,存在系统壁垒,难以合并"同类项",导致能源系统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效率不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缺乏能联系不同能源种类、打破系统壁垒、促进能源系统统一、多能互补融合的关键技术是核心。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一批国内能源领域的科研机构经过多年研究,针对现有能源系统中系统割裂的问题,提出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多种能源之间互补融合的"多能融合"理念,布局并积累了一批多能融合技术,并在典型区域开展综合示范,为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系统发展提供了探索。本书结
目前,我国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碳汇调查及碳汇潜力评价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但缺乏系统的调查数据作为支撑和标准方法。我国研究技术和实践经验缺乏,概念的分歧导致研究结果说服力和通用性不足,制约着自然资源碳汇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加之实践中计量和监管的错误边界广泛存在导致对碳汇的计算误差较大,缺乏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无法准确评估自然资源碳汇能力。按照碳汇调查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三可"要求,科学计量与监测全国自然资源碳汇量及其动态变化,形成不同自然资源统一的调查技术指南或标准规范作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告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该目标对我国是挑战,更是机遇,将催生各行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及新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各行业努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实现低碳转型,必定需要不同学科之间在基础理论、方法与手段、技术与应用等多方面开展广泛和有深度的交叉融合。基于此,本书以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应用与实践等方面为基础,探究了碳中和相关的技术和应用,目的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