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航天任务的各类飞行器在返回地球大气时往往具有极高的再入速度,有些甚至超过第二宇宙速度,导致飞行器面临严酷复杂的高温气动环境,如何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获取飞行试验中包括流动特性、飞行器状态、防热材料热力载荷等在内的参数信息已成为解决航天再入气动基础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的重要瓶颈。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超声速试验测试技术主要围绕地面试验开展,飞行测试技术发展不足,测试理论研究不深,飞行试验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高,测试需求与技术准入存在矛盾壁垒,先进传感器大幅受制于国外。因此本报告在梳理我国飞行测试技术现状、
本书以世界时测量及航天器精密定轨的需求为应用背景,从髙精度光纤干涉仪技术研究和设计的角度,系统论述了高精度光纤干涉仪及其应用于世界时测量的有关理论和工程实践问题。全书共分9章,主要包括时间系统、地球的空间姿态与世界时参数的作用、典型的世界时高精度测量技术,同时重点阐述了世界时测量用高精度光纤干涉仪原理与技术方案、提髙世界时测量用高精度光纤干涉仪精度的关键技术、基于髙精度光纤干涉仪的世界时测量精密环境构建技术以及基于高精度光纤干涉仪的世界时测量与数据处理方法,另外还讨论了髙精度光纤干涉测量技术在其
本书主要介绍飞行器制导技术相关的内容,介绍了这些技术的研究背景、问题描述和解决方法。主要内容有:经典导引方法、基于滑模控制的末角约束制导方法、基于预设性能控制的攻击时间控制制导方法、基于时间一致性的二维和三维协同制导方法、基于分布式观测器的多飞行器协同制导方法、多群组飞行器攻击时间控制协同制导方法、考虑执行结构部分失效的容错协同制导方法、连续切换固定时间收敛的多飞行器协同制导方法、从飞行器GPS目标定位失效时的主-从多飞行器协同制导方法、基于分布式观测器的从飞行器目标定位失效协同制导方法和多飞行
航天是高新技术聚集的领域,一直都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国家战略的前沿、社会发展的前沿。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为航天技术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本书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航天操控领域的应用技术以及未来的可能应用与发展趋势。主要以智能航天器、空间智能机器人等为对象,面向近地应用、载人航天、月球/深空探测、天文观测、行星发现等领域,通过阐释相关基础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智能空间操控的相关问题,例如环境感知、故障容错、决策规划、多智协同等。本书体现了“人工智能+空间操控”的深
以冗余惯性导航技术为背景,研究器件级冗余方案的最优配置问题,建立任意数目传感器下的最优配置方案。研究最优配置方案中的斜置传感器安装误差标定问题,建立包括安装误差在内的器件误差在线标定方法。针对三通道捷联惯组故障检测中滤波器参数选择;广义似然比故障检测方法面对成套安装的冗余捷联惯组,无法检测并隔离特定轴故障;慢变故障难以及时检测和隔离,研究了冗余捷联惯组三通道故障检测理论,提出了改进的等价空间故障检测和改进主元分析故障检测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慢变故障故障检测法。针对冗余捷联惯组精度提升问题,提出了同
本书以新型多视场星敏感器为研究背景,系统阐述了星图模拟与拖尾星图复原技术、星图识别方法、双视场星敏感器总体方案及定姿软件设计、基于矢量观测的姿态确定性方法以及基于状态估计的航天器姿态确定方法。本书理论性和系统性强,采用数学推导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思路,初步解决了基于多视场星敏感器的航天器姿态确定中若干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太空中的原子能II》是《太空中的原子能》(DOE于1987年出版)的续集。从对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的计划和系统的简要概述开始,《太空原子能II》追溯了美国太空核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包括为开发而设计的任务和计划。这段历史主要是用非技术语言写成的,以供普通读者和经验丰富的空间核专业人员参考。本书中译本可供我国相关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科学家、工程师、其他学者等从业人员学习参考,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推动我国技术发展。
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在深空探测、星际表面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嫦娥3号、嫦娥4号已经成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源,预计后续还将有重要应用。本书讲述了1950年中期至1982年期间,美国放射性同位素电源的发展背景、技术进步、组织变革,以及这项技术如何去太空任务进行结合,并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事件。本书可供我国相关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科学家、工程师、其他学者等从业人员学习参考,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推动我国技术发展。
本书系统介绍了开展空间碎片防护与空间碎片撞击效果研究所使用的试验和数值仿真方法。试验方面,主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超高速发射设备及其原理,以及试验涉及到的测试与数据处理技术;数值仿真方面,主要介绍了仿真算法、材料模型、典型仿真软件等内容。此外,给出了典型的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试验结果和数值仿真算例。
陈小前白玉铸赵勇陈致钧著北京内容简介空间非合作目标安全接近控制是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的基础技术。本书考虑空间非合作目标的翻滚运动、复杂外形、不确定条件等影响因素,研究了目标外形表征、近距离相对运动建模、可达域构建与碰撞风险评估等问题,提出了多种复杂条件下的非合作目标安全接近控制方法,并结合地面实验系统和在轨飞行实验对相关方法进行了验证。本书系统阐述了作者团队持续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开展复杂条件下的在轨服务任务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