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礼炮1号于1971年成功发射升空。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全面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本书内容涵盖:第一代到第四代空间站的发展概况;载人航天关键技术,包括运载火箭技术、飞船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太空行走技术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国际空间站的结构、主要舱段和主要科学研究方向;我国空间站的整体结构和主要科学实验项目;以及空间站
本书针对战斗机过失速机动和高超声速飞行器巡航飞行两类飞行控制需求,力图利用动态面控制算法简单、过渡过程品质好、鲁棒性强的特点,将动态面控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动态面自适应飞行控制方法,有效解决两类飞行控制非线性、不确定、多变量耦合控制的难题。全书按照“建模→控制→仿真”的知识逻辑和“控制理论→飞行控制→仿真验证”的结构体系,划分为基础理论、模型建立、控制理论、飞行控制、仿真验证五个模块内容,研究飞行动力学模型建立以及严反馈块控、直接自适应、控制增益方向未知、预设性能、递归滑模、非线性增益
未来人类将逐步实现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系统、小行星带以及太阳系边缘的探测,这对深空通信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质量需求。针对超远距离、超长时间、探测器发射功率受限等因素对行星际通信能力带来的制约,《行星际网络信息传输系统设计与优化》围绕行星际通信网络信息传输系统性能优化目标,首先在第2章给出了行星际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设计,然后在第3、4、5章分别从行星际骨干网络、地外天体接入链路、地外天体表面设施三个层面系统性地给出了行星际通信网络信息传输性能提升方法,最后在第6章给出了信息传输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并对行星际探
本书通过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构建航天复杂系统管理模型,提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制技术经济一体化框架,并基于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经济信息贫乏等相关特征,开展贫信息背景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制费用粗估、概估、精估、粗算以及精算相关模型研究。在研制费用已知的情形下,构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制费用估算优化参数配置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最优利用次数优化模型,通过构建GERT网络模型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基于型号研制的全寿命周期,针对不同阶段建
海洋遥感大数据是海洋大数据的重要支柱。本书充分凝练作者团队近几年海洋遥感大数据生成和分析应用相关工作成果。全书共8章,深入揭示海洋遥感大数据的内涵和特点,详细介绍海洋遥感大数据信息生成技术,系统阐述海洋遥感大数据在海洋环境要素时空特征规律认识、要素关联关系信息挖掘、海洋现象认知、海洋灾害和海洋预报中的应用,分析海洋遥感大数据管理和应用技术前景。本书的出版,对我国海洋大数据、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工作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旋翼无人飞行器具有欠驱动特性,其平移和旋转运动存在强耦合,限制了飞行器的机动性能;在高机动能力、高容错和抗扰能力要求的应用场合,非平面配置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正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本书从多种新形态旋翼无人飞行器的结构特点入手,阐述其运动和动力学建模、可控性评估、控制率分配和控制策略设计,由物理概念拓展到较深入的非线性系统分析和控制理论,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于读者理解。
在载人航天活动的过程中,载人航天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太空环境十分恶劣,为了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对载人飞船、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的研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各个阶段载人航天活动的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发展战略;二是要攻克载人航天器各个分系统的技术难关;三是要研制出高可靠、高性能的载人天地往返系统;四是要打造出寿命长、功能强、体积大、用途广的"太空大厦”——空间站;五是要为载人登月,载人登火,建立月球基地、太空城和太空电梯等做准备工作。本书全方位地介绍了与上述内容相关的载人航天器
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航天装备试验鉴定的组织管理、航天装备一体化试验鉴定的流程分析与设计、航天装备一体化试验鉴定的评估方法、航天装备一体化试验鉴定的案例验证等。
本书首先介绍了Inmarsat地球静止轨道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和Globalstar等中低轨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然后依据服务业务分别介绍了全球广播卫星系统、Cospas-Sarsat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全球移动卫星遇险系统、全球卫星增强系统,最后介绍了平流层平台系统。
本书系统介绍助推滑翔高超声速飞行器弹道规划与制导理论及方法,重点围绕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具备的复杂多约束性、强机动性、强不确定性、高动态性等特点,按照助推段、滑翔段和下压段三个飞行阶段展开弹道规划与制导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