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围绕饲用天然植物功能组分的提取及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成果,包括黄酮、多糖、苷类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阐述了基于特征指纹图谱的天然植物功能组分表征、以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挖掘功能组分功能及分子机制,通过量效关系和谱效关系两个层次研究功能组分剂量与效果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研究功能组分结构与效果的关系,后本书收录了天然植物主要功能组分的提取、鉴定和定量的研究成果,为开发利用饲用天然植物功能成分及其生理调控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书适合从事饲用植物的研究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书汇集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常见的药饲兼用天然植物150种,分属37科94属,系统介绍了每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及饲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等信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植物资源。据调查统计,青藏高原分布有维管植物120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6000多种。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述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现状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秸秆还田的内涵与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玉米秸秆在土壤培肥中的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从玉米秸秆碳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固定、玉米秸秆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与周转、玉米秸秆碳在土壤不同碳库中的赋存与保护机制,以及土壤微生物对玉米秸秆碳的利用过程、玉米秸秆碳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等,试图从多角度、全方位揭示东北黑土地区典型土壤中玉米秸秆还田后,外源碳在土壤中的固定特征及驱动机制。
本书首先对动物实用育种与繁殖新技术,包括发情鉴定、排卵及分娩控制,人工授精,早期妊娠诊断,生殖免疫,胚胎移植,繁殖配套技术的技术程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做了详细的阐明。其次对实际推广应用的繁殖新技术,包括体外受精,性别控制技术的原理、研究应用概况、操作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详尽的论述,最后对目前动物育种与繁殖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详细的分析。本书对动物育种与繁殖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民勤国家野外站积累民勤荒漠生态系统水分、土壤、气象、生物和特色研究数据集共五大类90多个,本数据集记录了民勤站20072015年期间气象、植被、物候、土壤、水文、沙尘暴观测统计数据,并对民勤国家野外站基本情况、数据集资源目录、观测场及采样地进行介绍。
本书包括玉米秸秆腐熟过程、内蒙古东部井灌区秸秆腐熟剂鉴选、石灰性灰色草甸土玉米秸秆还田效应分析、盐碱化草甸土秸秆还田效应等内容,设计了玉米秸秆降解菌系对玉米秸秆腐熟的影响,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效果,秸秆还田方式、灌溉方式、施氮量、秸秆还田年限、秸秆还田量对秸秆还田效应的影响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及春玉米的影响,以期为正确评价内蒙古中东部井灌区玉米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从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出发,本着科学性、优选性、通俗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分别介绍了河蟹生态养殖、淡水鱼生态养殖、牛羊生态养殖、蜜蜂生态养殖;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养殖业疫情的防疫防控,主要包括:河蟹、淡水鱼类的疾病防治、牛羊的疾病防治、蜜蜂病害的疾病防治。
饲草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粮经饲三元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是草食畜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全方位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的重要抓手。北方农牧交错带草牧业生产集成技术模式一书主要包括集约化商品草生产模式、盐碱地旱地饲草生产技术模式、草田轮作复种混播模式、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模式、放牧利用与天然草地干草生产模式等内容。以品种申报单位提供素材为主要依据,按照品种特点、适宜区域、栽培技术、生产利用和营养成分等内容进行编写,配有照片或插图,以便读者查阅。
本书主要介绍我国畜禽品种的整体发展、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以及云南省特色畜禽遗传资源,包括猪、牛、绵羊、山羊、鸡、鸭、鹅、马、驴、蜂、犬等地方品种,每个品种介绍包括定名、地理分布、品种特征、品种性能、肉质特性、生产性能、繁殖性能、遗传资源保护与研究利用、评价与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云南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加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种质创新提供素材和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畜禽资源保护工作的有关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以牧区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格局—过程—机理—优化”思路出发,采用综合多源数据和多学科交叉理论与方法,系统揭示生态敏感区(域)人地系统耦合演化规律及耦合共生发展机制,为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对于解决牧区人地关系矛盾提出了可供借鉴的途径与方法。全书结构分明、脉络清晰、内容丰富,是一本质量上乘的地理学专著,既可作为地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工作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