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经济观念,特别是对自由市场的信奉,来自哪里?与传统上将经济视为启蒙运动的世俗产物不同,本书认为人们关于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观点一直根植于宗教思想,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
语言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晚近以来的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基于此,本书将一场从清末开始发生、五四前后达到高潮并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言文一致”运动置于民族主义的理论视野,通过对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新文化运动、大众语运动和民族形式论争以及穿插其间的歌谣运动、方言文学运动等进行系统考察,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群体围绕白话、国语、大众语、普通话、方言等核心概念展开的“言文一致”运动及其语言文化诉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需要有情怀、爱家乡、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精英回流和主体带动。其中,农民就地创业、返乡创业尤为重要。乡村精英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活推动力,理应补位乡村现代农业体系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乡风文明重构等领域缺失的主体,成为未来精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基于此,本选题着眼于创业研究前沿,回应现实关切,立足国情农情,发掘中国经验,遵循“资源特性-模式选择-绩效差异-助推效应-路径优化”理论框架,识别“离乡”与“返乡”的动力机制、“地缘”与“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全军部队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学懂弄通做实。本书旨在将此作为使命任务,从学习角度出发,用理论的“金钥匙”解决官兵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部队理论武装添砖加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全军上下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推向高潮,产生了一批优秀理论成果,对官兵理论武装起到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从实践出发,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研究成果目前还较少。本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解决比较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第一部分明确比较政治学就是政体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获得优良政体或者说如何实现良治。除了明确研究主题,这部分还说明了本书的框架设计和所运用的方法。第二部分具体解决政体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把握各种不同形态的政体以及政体是如何产生其成效的三个理论性问题,从而形成政体构建,政体形态和政体运作三个理论。第三部分转向解决政体的实践性问题,也就是找到获得优良政体的办法,为此首先依据政体成效考评来判断政体的优劣,然后根据第二部分的理论研
本书意在厘清清末思想界民论的历史演变及相关的思想争议和理论分歧,呈现传统民本思想转换的轨迹。清末思想界民论的形成,是在近代国家观念由产生到不断深化,近代国家建设由民众认同、政府合法性遭遇质疑到国家制度设计的选择三个阶段依次推进的历史背景下不断走向成熟的。相对于传统民本思想,近代民论的本质是赋予人民一种积极主动的角色,思想家们提出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的主张,并提出君民共治、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制度方面的构想,乃至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系统理论主张。清末思想界民论涉及到民族认同、人
《论人类的教育》(修订版)收录六篇莱辛作品,围绕宗教与哲学的关系这一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展开,堪称莱辛政治哲学著作的代表。为了有助于深入阅读,本书亦编有六篇附录,涉及作品背景情况、成文经过、结构主题分析等,富于参考价值。
当今,人们为无处不在的图像(影像)所包围。在生活世界日益图像化背景下,国外社会思潮传播呈现出由“文本主导”转向“图像主导”的强劲态势。图像(影像)以磁铁般的吸引力及潜在的价值引导和思想操控,持续地塑造着受众的认知、思想和情感,挑战并入侵其他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空间,导致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其最新动向和演化轨迹,准确把握国外社会思潮的主要类型、传播机理及潜在危害,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对策,警醒大众自觉防范和抵御不良思潮入侵,有效巩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
政策网络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主要范式之一,有助于深入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本书第一部分对政策网络的性质、形态与原理做了充分的论证和挖掘,第二部分探讨了政策议程设置、政策决策/制定、政策实施以及政策评估等各个环节,第三部分运用政策网络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等领域出现的困境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意见,并在最后梳理了政策网络研究方法论文献。
社会流动性的降低会有哪些影响? 教育是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改善生活的? 为什么许多人都滞留在与他们的父母相同的社会阶层? 当人们的社会阶层固化在底层或顶层时,社会流动性的缺乏让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落在后面的人无法施展才华,精英阶层也越来越脱离社会,他们对那些有利于改善社会其他阶层的事务漠不关心。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最低的国家,本书分析了多年来英国社会流动性变化的前沿研究,中小学与大学在创造更公平的未来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社会跃迁机会的关键原因。通过这本书,我们将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