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人机工程学和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开展了面向不同年龄段被试群体的触觉感知实验,通过自主研发的可实现定量化呈现长度和角度的实验装置,向被试者的手指间呈现不同大小的长度和角度实验刺激。为研究人手的各个手指对于长度感知的特性,书中对比了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长度感知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探索老年人的触觉感知和工作记忆能力是否存在退化现象,书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对比了老年人与年轻人的长度感知能力与长度记忆能力的差异性。最后,本书提出了新型的基于触觉角度感知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方法,并实施了具体的实验认证其
本书是一本探讨人机环境系统相互融合的智能的图书,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场景中的应用,以及人机环境系统的协同作业和智能化发展。本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人机交互与人机融合智能有何异同?人类的谋算(算计)与计算是可逆的吗?机器智能能够产生谋算(算计)吗?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多种现代技术及其在人机环境系统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深度态势感知、理性计算、感性算计、情绪/情感分析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利用人机智能技术来提高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效能并减少“机器幻觉”,为未来的智慧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本书融合视觉认知、生理反应、信息流到智能制造人机系统的信息呈现层面,从逻辑原理、视觉流向、注意资源、生理指标全方位整合工业制造系统的任务时序、功能结构分区、优势注意资源分配和关联效应等,揭示多目标、多维度的视觉信息呈现规律,建立智能制造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的优化方法,提高系统中的人(任务执行者)获取信息、知识推理、判断决策的认知绩效。 本书可作为智能制造系统开发、设计和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工业设计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专业用书。
本书由编者根据20多年人因工程教学科研的实践经验,结合使用RAMSIS软件的切身体验,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的原则编纂而成,全书分为3部分(软件介绍、软件功能讲解、案例分析),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思想和知识,RAMSIS软件的安装、RAMSIS软件界面介绍、文件处理、人体模型构建、人体姿态动作编辑、人因分析优化、模型数据导入导出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本书可作为相关高校院所汽车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智能制造、多媒体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本
暂无
本书主要从工程应用角度介绍工程与设计中的人因工程学问题,全书共6章。第1章讲述了人因工程学科的历史起源与演变。第2章至第5章,通过大量工程和设计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对航空航天、轨道及道路交通、武器装备等多个领域的人因问题,从以人为中心的视角重新审视,挖掘其背后的人因工程学原理和相关知识。书中一些章节融入了作者所在团队在工程实践中的一些案例,并侧重从系统和产品设计的内涵层面出发,阐述人因工程学的思想本质和方法要义,其中包含了人体测量学、无障碍设计、作业空间设计、人机界面设计、人因可靠性分析、告警设计
《人机交互之道:研究方法与实例》详细解读了人机交互领域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其中既有偏社会学和定性研究的,也有偏技术与工程的。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用于记录和获取新型数据的技术和设备,如各种传感器系统、眼动追踪设备和各种日志系统等。最后,本书介绍了人机交互中三种较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回溯分析法、智能体建模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人机交互之道:研究方法与实例》适合人机交互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及从业者阅读。
数字化人机工程学是一门融合人体学、工程学、环境学、社会学和IT技术(含虚拟现实技术)的相关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为适应数字化设计制造领域在虚拟人机环境系统下进行人机工效量化分析的迫切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全书共12章。第1章为数字化人机工程学概论;第2章介绍了人体特性参数(形态几何参数、物理参数、生理参数、电特性参数和振动特性参数等);第3章介绍了人体的感知特征等;第4章介绍了人机系统作业空间、作业设施和人机界面的设计原理与原则;第5章介绍了人机环境系统的热舒适、振动舒适、光照和噪声等设计
《人机工程学(第3版)/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产品设计》分为理论阐述和设计应用两大部分。主要阐述了人机工程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人体各参数和运动系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说明人机工程学在环境空间设计、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及人机工程学的发展趋势。人机工程学就是研究人、机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