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在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西街村西的晋阳古城进行了数次发掘,收获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以及具有建筑格局有明确纪年的墓葬,皆跟历史上古代晋阳城有关,对晋阳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此次将与晋阳古城有关的建筑类文物汇集成册,有很多墓葬附带壁画的,甚至是首次公布太山龙泉寺地宫出土的金银棺等也都进行了详细展示,展示的珍品文物对说明历史上晋阳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对说明晋阳城的演变及建筑样式的转变,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和建筑特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丝路甘肃建筑遗产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该书在对丝路甘肃境内兰州地区(古称金城)现存的建筑遗产进行全面详细的现状勘察测绘基础上,对兰州地区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进行了系统整理,并着重对地方工匠的营造做法与算例予以阐释。不仅提供了该地区每一类建筑较为详实的营造特征,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对于地区性营造特征加以总结。全面展示了兰州地区传统建筑营造的工艺技术做法,在历史、科学、艺术方面填补了该区域在建筑技术营造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为丝路甘肃的建筑文化体系研究进行了补全。
风景建筑速写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和基本技能,通过多年的课程讲授和写生实践,作者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本书从其历年写生作品中精选了五十幅,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著作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作者对钢笔风景建筑速写的理解、钢笔线条的重要性、画面明暗关系的构筑等。第二部分是对每幅精选作品的深入讲解,围绕创作思路、画面构图、透视形式、色调分配、线条运用等方面,对五十幅钢笔风景建筑速写作品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创作剖析。
本书根据高校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编写。全书分五章内容,具体包括环境艺术设计概述、中国环境艺术的渊源及发展、西方环境艺术的渊源及发展、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程序与表达。全书从专业角度系统讲述了城市规划建设、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结合设计方法与实践教学,突出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与职业衔接的特点,全面指导学生提高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书理论丰富,条理清晰,既可作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中国建筑常识》精心选取林徽因、梁思成两位先生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建筑的发展特征、北京及周边古建筑的考察、敦煌石窟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云冈石窟研究、山西古建研究等。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构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发展的路径依赖。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提供一种分析路径,力图超越个案,把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特殊
李沙,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浙江省美术协会会员。本书以湖南板梁古村落为具体案例,以艺术经验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艺术人类学知识与社会认同理论对古村落艺术文化保护问题进行阐释,试图指出古村落艺术文化保护不但要基于物质条件、地理环境、文化建构,而且还要基于主体的审美意识,在保护古村落艺术的审美价值上合理地开发其经济性价值,从而避免盲目追求经济增值所带来的保护性伤害。本书聚焦于古村落艺术的文化遗产问题,深入讨论古村落以历史性、文化性为中心的保护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借助于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艺术经验论
历史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显著的空间属性与公共属性,使得它们总是处在公众的目光注视之下。正因如此,历史建筑在保护与修缮方面始终面临着诸多难题。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始于近代化之初的拆毁和破坏。大量历史建筑的急速消失,催生了人们心中的保护意识。从古老的寺院与神社,到作为城市象征的城堡与近代建筑,再到构筑了日常生活的民居与传统街区,对历史建筑的评判标准在探索中不断变化,保护对象随之变得多元。百余年来,以此为基础,日本完成了大量关于历史建筑修缮与传统景观维护的实践。本书聚焦日本建立历史建筑相关保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应对热岛效应的自然解决方案,理解热环境变化规律与科学机理是提高规划设计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迫切需求。本书主要包括城市景观格局和热岛效应量化、人为热强度模型、景观热通量过程评估、热岛效应的多尺度影响因素,以及景观规划效果模拟技术等,既系统体现了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的研究框架,又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科技支撑。
本书以水彩速写的形式展现江苏53处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优秀建筑遗产,以期展示其文化魅力和文化精神,为推动20世纪建筑遗产融入时代发展、融入现代化、融入城市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