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后经典叙事空间进行了空间化解读,剖析后经典叙事空间形态在横轴和纵轴内的具体呈现,对比分析各种后经典叙事空间形态在概念、表征方式、解读策略、文本效果等方面的交叉与重叠,分歧与偏离,丰富了叙事空间研究方法,使读者较为系统的把握西方后经典叙事空间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为当代西方叙事空间研究提供了各种后经典理论视角,呈现了叙事空间研究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本书的一个重要创新在于为叙事空间研究分析提供了一种跨学科比较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理论、空间理论、文学地理学、文学绘图学、叙事绘图
本书聚焦于比较文学、区域研究的危机、挑战,并试图提出应对挑战的方法:将这两门学科进行整合,建构跨学科研究的范式。并将问题视野移向中国,反思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现状,提出各自的问题和共同的挑战:学术资源过度依赖西方体系,研究思维的西方中心主义,语言学习的薄弱,传统理论话语转换不足等。 本书顺应当今学界对跨学科研究的热潮,在问题分析上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的独特视角,将填补国内对比较文学与区域研究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空白。
本书精选“民国第一畅销书作家”张恨水回忆写作生涯、谈论小说创作以及进行文艺评论的数十篇精彩文章。主要内容包括:我没有遇到好老师;跌进小说圈;礼拜六派的坯子;我的无名处女作;躐等的进修;第一次投稿;第一部长篇;失学之后等。
全书共分共五章,首先在"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下梳理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流变,然后从文学史的角度梳理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农民进城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并将新世纪农民工题材小说置于历史的长时段内进行历时性考察。最后分析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接下来作者在这种理论
本书以国外多种编剧教材为蓝本,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生消化的难点重点,提供了创作出色剧本要考虑到的各个环节,并充分予以释读。提供了为银幕写作出色剧本的基本要素,旨在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主题、建立中心冲突,如何戏剧性地讲故事。本着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梳理出职业编剧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操作步骤和写作经验。本书不是为理论而理论,注重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是作者近30年成功的影视实战经验的系统总结。
《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本书精选夏丐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文话文选部分内容及本书提代的选文。本书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学习方法,涵盖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是一本讲授语言素养提高方法的指导性图书。
本书着眼媒体深度融合,找准微切口、形成微表达、进行微叙事,创作了12部彰显湖湘文化精神内涵、书写湖湘人民伟大实践、记录时代进步的微剧作精品,共分为家国情怀、时代脉搏、心灵归途三大篇章。这其中既有饱含家国情怀、深耕湖湘文化的《等风来》、《浮沉》、《彼岸一片深蓝》、《勿忘心安》,也有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湘人担当的《寻找张明》、《牧溪正逢春》、《开往惠安大道》、《莲心》,还有寻找心灵归途、传递湘情善美的《归途》、《网戒》、《我和我的老师》、《时光胶囊》,并分别配以插图式分镜头剧本,最终生动汇聚成了“中国
《中外文化与文论(53)》是比较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为印度古代文艺理论史专号,内容分为三编,分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印度古代文艺理论史(分为四个部分印度文学与文论印度古代艺术理论印度文艺理论的影响研究印度文艺理论的平行研究)、文化与文论、来稿选登。该书主要是介绍古代印度文学艺术理论,分析古代印度文学艺术作品;这些内容占据本书大部分篇幅;同时兼顾介绍了不同学者在西方文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比较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叙事文本的语用学特征、叙事文本中的主体问题、叙事文本中自我中心成分的特征、自由间接话语研究、叙事文本中的事件、言语行为理论与叙事文本研究、叙事文本中的真值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叙事学研究概述、国内叙事学研究的不足等。
本书是一部文章合集,名为《文学与人生》,上编讲文学,下编讲人生。上编为“文学百读”,是一百篇阅读札记,阅读对象有文论、经典、文学名著、作家、哲学家,既有对书的阅读感悟,也有对书中角色、著者本身的品评,同时有作者通过这些阅读产生的感悟。下编为“100种人生”,是一百篇关于人生的随笔,作者将人生分为百态,有潇洒者,有浪漫者,有豪放者,有风流者,有叛逆者,有雅致者,百种人生百种滋味,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深厚的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