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推理心理学的含义、产生和发展历史,以及主要的实验范式,然后从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实验证据等方面对西方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逻辑理论、心理模型理论、双重加工理论和条件概率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述评,最后从理论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论述了本书提出的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
本书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来介绍心理学史,为我们开启了了解心理学的奇幻之旅,阐释心理学为什么产生和独立,为什么发展和演变,以及当下心理学发展的动态与前景是什么。另外,配有大量全彩图示和对知识点的分拆讲解,有助于丰富读者的感官体验,帮助读者轻松了解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批评意识》是一部关于日内瓦学派的“全景及宣言”式的杰作。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编》评述了包括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巴什拉、布朗肖、萨特、罗兰·巴特在内的十五位批评家的批评实践,展示出批评意识运行的机制。《下编》则讲述了批评意识的方法论。两部分相辅相成,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阐明了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与原则。
"以拉康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从内在精神切入,马克思主义从外部客观着手,分别为学界提供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认知架构、研究策略和问题意识。通常看来,这两门独具阐释力的理论话语似乎难以交通,但在理论史上,仍然不乏做出如此尝试的学者。本书以拉康一派的精神分析文论及其马克思主义维度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何来”“文学何是”“文学何为”三个方面展开,意在论证这样一个题旨:在文学艺术场域中,拉康一派致力于将精神分析学从纯粹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场域中捞取出来,赋予它社会、历史、文化、哲学、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色彩,
本书基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其中的自性化理论,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前通行的正念疗法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从自性化的角度对诸多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进行了深入解析,在此基础上对荣格的自性化概念及其结构,以及自性化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旨在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荣格自性化学说,以实例而非逻辑演绎个体自性化的过程,助力心理分析与治疗的相关实践。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列举了社交、职场、婚恋关系等方面的实例,引导读者学会“读懂”微动作,进而了解自己、洞察他人,成为识人专家。具体内容包括:提问细节,让对方不攻自破;说谎者会从语言上暴露自己;撒谎时眼神有哪些特征等。
近几十年来,精神分析逐渐由一人心理学转向双人心理学,分析师也越来越注重治疗过程中分析组合的互为主体性,并逐渐摒弃高高在上的权威身份和理性的诠释。之后,以后比昂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的场论开始发展,并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精神分析学家称,场论将作为未来几十年精神分析的重要转向。 本书由世界著名的后比昂学派场论学者朱塞佩·奇维塔雷斯撰写,全面介绍了场论的起源、基本概念、模型与治疗过程。书中还用大量的篇幅向读者呈现了30多个临床案例,帮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理论部分的内容。最后,本书对场论当前所面临的争议及未来
雅克·拉康可以说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独创性与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彻底变革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而且还在电影研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理论与哲学等不同领域中继续发挥着主要影响。拉康的作品以其复杂性与特异性风格而闻名,对于受其影响的各个学科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本书针对超过200个拉康的术语提供了详细的定义,既关注拉康如何使用那些常见的精神分析术语,又聚焦他自己的术语学如何经由其教学的不同阶段而发展起来。本书还详尽论述了拉康思想在历史上与制度上的背景,每一个主要概念皆被追
在职场中不断付出,却因不善表达而常常背锅;和另一半总为同样的事情吵架,感情濒临破裂;对父母的询问和唠叨不耐烦,越长大越不容易亲近……更痛苦的是,明明学了很多沟通技巧,还是频频陷入关系紧张的窘境。到底怎么做,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沟通难题?本书为我们带来了有趣、实用的关系心理学课,聚焦人与人相处的本质——内在关系模式,深刻剖析“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典型关系问题。作者从资深心理学家的角度出发,帮助你认清自身与他人和社会的内在关系模式,手把手教你在各种场景与各种人相处时“怎么说”“怎么
本书是关系性精神分析的基石性著作,也是后弗洛伊德时代的重量级精神分析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主体间性视角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意义,超越了早期工作中由“孤立心灵”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探索了精神分析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主体间性观点是罗伯特·史托罗楼在他的经典著作《云中的面庞》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分析性关系的发展总是以非线性的过程发生,而非之前许多疗法所认为的,以线性的过程发生。这一概念为精神分析从一人心理学向双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本书中,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