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客体关系理论的鼻祖和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克莱因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同理心,揭示了婴儿和儿童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她提出的“无意识幻想”“内部客体”“心位理论”等核心概念,为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些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精神分析观念,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本书由克莱因学派代表性人物汉娜·西格尔倾力打造,不仅系统阐述了梅兰妮·克莱因开创性的理论框架,还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生动展示了克莱因理论如何在实际咨询中发挥作用,帮助读者理解理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动力过程。无论是精
本书是著名精神分析大师托马斯·H.奥格登诸多精神分析著作之一,也是其经典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他重新思考了精神分析中的倒错、躺椅的使用、梦的自由联想等主题,尤其重点强调了分析师以及受分析者的遐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主体间分析性第三方在分析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内容在之前的理论文献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思考,无疑本书对遐想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对于精神分析从业者具有学习价值和意义。同时大量临床案例让相关概念和阐释变得丰富生动。
本书以与一位执业几十年的精神分析师的对谈,按照职业发展顺序,探讨和审视了精神分析师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如患者对分析师不回应的愤怒、分析工作中的性诱惑等伦理问题、分析师作为普通人在治疗工作中如何自洽、如何判断患者的可分析和不可分析、分析治疗应该何时结束等,对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反思意义和借鉴提高价值,同时可以帮助第三视角的大众更深入地了解精神分析的治疗原理,以及更科学地理解其作用、难点和潜意识/移情等概念。
在这本专门献给中国精神分析家和分析者的著作中,比尔斯坦通过对法国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雅克拉康后期理论的深入研究,对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终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作出了回答。作者立足于拉康的主体拓扑学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精神分析是如何由三要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所组成的;他还详细阐释了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理论变化:通过总结、比较两者对几个代表性个案的分析,阐明了拉康是怎样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形式化了精神分析理论,使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本书通过对经典个案的再解读,深入浅出
奥格登是国际公认的当今最具创造性的分析思想家之一,本书是奥格登本人重要的的一本论文集,探讨了精神分析思想的一些前言问题,分析了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体验,包括对外部世界的一些思考,强迫性沉思、白日梦、精神不集中等主题的思考,尤其他在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征服性第三方是在投射性认同研究方面最大胆的创新之作,也可以说是奥格登本人对精神分析技术构想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本书探讨的问题对指导治疗师的治疗过程尤其重要。
这本书里有很多人想要了解的问题:心理咨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咨询师有什么倾听与引导的技巧?咨询师与来访者看待问题的角度有何不同?咨询师如何发现来访者自己意识不到的问题?又是如何用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供创造性的思路,让人豁然开朗、与自己和解的?好起来的标准是什么,被治愈的感觉又是怎样的?作者凝练超过50年的临床经验,把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之所以发挥作用的精髓,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过程就好像分析师潜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又重新浮出水面,告诉来访者他在水下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
《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5版)作为心理咨询领域的畅销书,根据希尔教授的“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提出了一种将当事人中心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整合起来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来访者探索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发现适应不良的想法和行为的根源和后果,并依此采取行动,创造积极的长期变化。本书将作者丰富的临床和课堂经验整合成一本易于阅读的助人过程指南。学习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三阶段模式背后的理论原理、掌握助人过程的基本临床技能,还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助人过程以及运用哪种方法更有
本书是对分析性存在和来访者-分析师相互联系的基本维度进行的深刻探索,它为扩展精神分析治疗的范围和处理一些困难的治疗情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埃舍尔全身心地投入到来访者的体验世界和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她和来访者一起经历了黑洞、分离、死亡、困倦、石化、沉默、渴望、变态的深度和心灵感应梦的谜题,同时经历了来访者-分析师合二为一的出现,以及它的挑战和神秘。利用温尼科特的遗作和比昂的晚期作品,超越了主体间性分析概念,见证了来访者-分析师的相互联系,埃舍尔提供了她自己对一体或存在于一体的理解,来访者的情感现实是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团体,比如学习小组、读书会、成长营、非营利组织、政治组织、团队、企事业单位等,人们起初怀着饱满的热情加入团体中,想获得知识、技能或者心理的成长,而团体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出了特定的团体文化、影响力和问题,但团体中发生的事情往往让参与者失望或震惊。 这是一本关于参与团体的个人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群体生活的最糟糕方面影响的书,这本书的很多例子都取自治疗性社区中出现的小群体、大群体和多群体系统的财富。作者借鉴了其他团体动力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比昂、杰奎斯、门齐斯·莱思等,他的独特贡献是将克
本书分为丧失的相关理论和临床应用、夫妻和家庭中的丧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丧失及其对夫妻和家庭的影响;联结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一种适用于忧郁症夫妻的强化技术;评估和阐述夫妻功能中未完成的丧失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