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做梦?梦中迷人奇异的意象从何而来?梦仅仅是大脑随机活动的反映,还是具有心理学上的意义和功能?人类对梦的起源和意义的好奇,与人类的存在历史一样古老。在本书中,两位世界知名的睡眠和梦境研究者将带领我们回顾人类为解读梦而做出的努力,进而和我们分享关于梦的新知,从认知科学和脑科学角度揭开梦的神秘面纱。根据脑科学前沿研究,他们提出了关于梦的全新模型NEXTUP,意为对可能性理解的网络式探索。他们认为,梦是大脑白天接收到的新信息与储存的旧信息之间干奇百怪的整合尝试,它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帮助我们更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主动性攻击的研究性学术著作。本书对已有主动性攻击的研究现状和理论进行了梳理,从主动性攻击的特质和状态两个角度探究主动性攻击的心理动机和神经基础。本书包含五章内容,主要包括主动性攻击的研究现状和测量工具的概述、主动性攻击的相关理论的建构、状态主动性攻击任务的开发、状态和特质主动性攻击的神经基础、特质主动性攻击与道德动机的关系。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主动性攻击的产生过程;同时对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对高主动性攻击的个体的预防、辅导与医学领域对高主动性攻击个体的干预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怕死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也是我们这个高智商物种独有的恐惧。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世界各地开展了长达30年、超过500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恐惧管理理论”,揭示了应对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念头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积极影响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消极影响则是,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系列不幸的心理现象和防御行为。认识到死亡终至,使我们刷爆信用卡,钟爱奢侈品和昂贵的轿车,往脸上涂抹化妆品或整形,像疯子一样飙车,渴望青史留名……但是,我们不必任由这种藏在
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从来就是不断与各种灾难斗争的历史,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断增长的各类安全风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也更加凸显。突发事件的严重后果不仅会造成物理层面的巨大损失,还会给社会公众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本书从心理学科的视角出发,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事件的亲历者、应急响应人员、领导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在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的支撑下,提供了全周期管理的策略与制
本书从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的观点出发,回答一个问题:人,为什么需要存在感?答案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它的反面——死亡焦虑,即当我们的“存在”受到威胁时,不安全感带来的强烈恐惧。 什么可以被称为一个人的“存在”?或者在哪些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没存在感? ●当我们无法肯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我评价常常受到他人的影响; ●当我们无法在关系中感受到“被需要”,从而无法构建自我认可:比如无法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自己是否称职,或无法在工作关系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当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
社会心理应激与压力无处不在,但当前应激研究可能存在消极认知偏差及应激原进化机制适应不良问题,在当前时代境遇下,无论从观念上还是社会适应上都需要重新审视应激的概念及其作用。本研究以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引,遵循多方法、多角度论证的研究思路,对正、负向社会心理应激的效应、影响因素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层层递进的探讨,着重探讨了正向社会心理应激的积极效应、生成条件和神经基础。本课题基于应激下可以保持健康、创伤中可以受益的理念,在关注负向心理应激的同时强调对应激积极效应的重视,为揭示不同性质应激的心理
本书进行分析的许多来源来自文学作品,该书更多的是一次文学分析的自觉尝试,超过心理学研究的成分。弗洛伊德在此首次讨论了后来发展的恋母情结理论,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