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独特的文笔风格,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种种故事和传奇。它以作者亲身体验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艺术与文化的繁荣。一个鲜活的大英帝国黄金时代跃然纸上,时尚、文化领域对这个时代抽象的追求在翻开这本书的一刻变得具象生动。一个时代的格调与精神能经久不衰,说明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们追求的维多利亚式,不仅是一种装束,更是一种态度。这本书,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本书内容包括:“中”世纪?、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伟大的理念:基督教的救赎、王权、领主权和政府、交换、环境和资源、“他者”的“中世纪”、日常生活中的“中世纪”。
本书概述了神圣罗马帝国迷人的千年历史。帝国建立于800年,以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王国为基础,1500年左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称呼正式出现。帝国的进程和历史始终受到欧洲重大发展的影响,从宗教改革到三十年战争,再到法国大革命,直到1806年拿破仑摧毁帝国。一千多年的共同历史感和帝国建立的法律传统塑造了欧洲德语区的过往图景。惠利通过这本书分析了帝国在欧洲权力和政治史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并指出:德国历史上从未有过比这更持久的政治制度。
本书从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动力和机制等出发,来剖析社会转型的迷局,力图回答以下问题:为何法国大革命在改革中猝然而至?为何繁荣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为何减轻人民负担反而引发暴乱?为何大革命的结果背离了初衷?处于转折期的国家有几种未来?等等。对自由的热爱是托克维尔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起点和归宿。与《论美国的民主》不同,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托克维尔首次把对自由的挚爱,乃至忧虑,倾注在自己的祖国身上:唯有自由能使公民摆脱孤立,唯有自由能使人们感到温暖。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美学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政治作为一种艺术的替代形式来付诸实践。
本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绍了西方古典文明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程。第二至九章分别阐述了古希腊、罗马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其中第二章讨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主要特征及其评价;第三章阐述了希腊宗教特征、影响,以及希腊自然科学成果;第四章论述了希腊主要哲学派别与代表性史学成就;第五章介绍了希腊文学与艺术成就;第六章阐述了罗马政治制度运作方式及其本质特征,分析了罗马军事制度的优越性;第七章讨论了罗马宗教与自然科学;第八章介绍了罗马代表性文学与艺术成果;第九章阐述了罗马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第十章论
本书内容包括:金色宫廷世界;人文主义的逻辑与诗意;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杰作;十六世纪鼎盛时期的“现代风格”。具体内容包括:三博士来拜;玫瑰园里的圣母玛利亚;圣乔治与公主;施洗者圣约翰传奇;圣母的诞生;礼拜基督降生的三博士仪仗;圣泽诺大教堂祭坛画;殉道者圣彼得传奇等。
本书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三编,完整展示了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发展历程。“上古史”以文明为单位,上溯代表欧洲文化源头的希腊、罗马文明,以及密切相关的埃及、西亚两河文明等。“中古史”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单位,介绍了中世纪列国变迁及封建文化等。“近世史”兼采二者,讲述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宏大进程。作者以中国人的视角讲述西方历史,以文明与战争两条线索讲述西方文明进化历程,涉及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哲学等。
本书是厦门大学与波兰华沙大学交流合作的成果之一,由中波研究者共同完成,主要内容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波兰,以及波兰与中国的关联。具体而言,首先,对欧洲一体化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一体化的起源、欧共体的建立及波兰的欧盟之路等;其次是全书的主干,一方面论及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波兰,另一方面,也是侧重点所在,即波兰融入欧洲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欧盟前后其政治、经济、外交及文化诸方面的变化……
本书以国内重要的对俄研究刊物《俄罗斯学刊》及国内唯一俄文报纸《远东经贸导报》为基础,对其中俄语语言与教学及中俄经济文化合作成果做编译出版,是国内对外推介俄罗斯学方向成果的重要研究著述。本册为第二卷,以中俄文对照的形式呈现国内俄罗斯学界研究成果,覆盖政治、经济、贸易、安全、人口、教育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