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气象站观测技术及应用》以气象观测技术为主线,结合现行国产自动气象站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情况,从硬件组装、设备调试、设备维修维护到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不同类型自动气象数据采集器、各类自动气象要素传感器、智能与非智能自动气象站的相关技术,以及生态自动气象站和农田小气候站等应用场景。此外,本书还系统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维护与故障维修、中心站软件和数据保障平台建设等技术支持内容。本书适合基层气象台站业务人员、气象设备和气象仪器技师等从事气象装备保障工作的一线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大气科
高密度城市下垫面对产汇流、降雨强度、极端降雨等的影响不可忽视。揭示新发展阶段高密度城市洪涝内在演变机理,科学、合理、高效开展城市应急救灾管理,整体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亟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针对上述复杂问题和技术瓶颈,本书以国家城市水安全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高密度城市下垫面条件的时空变异及极端降水演变特征,阐明高密度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产汇流的主要因素,探究极端降水动态变化过程中高密度城市洪涝演变规律和形成机理,以期为变化环境下的城市水安全保障和水
干旱和高温均为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是指同时发生的干旱和高温事件,其可能导致比单一干旱或高温更严重的灾害。近些年来,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对全球多地的水资源供给、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能源供应等造成了巨大损失。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可能变得更加频繁,严重威胁着我国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本书聚焦该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国家需求,以中国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识别了其频率、持续时间等历史演变规律,评价了气候模式对事件分布及变化的模拟效果,量化了
本书描写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环境危机已经导致并将继续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作者认为,这种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移民(气候移民)是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不可避免的后果,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地球整体环境及气候的变化,并深刻剖析了这些变化将如何成为驱动全球人口迁移的关键因素,预示着一个因环境变动而重塑的世界即将到来。 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气候现象迫使数百万人背井离乡,并探讨了这一现象对全球经济、社会结构及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她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下藏东南地区的气候变异特征的研究成果总结。本书围绕藏东南地区近代气候变异的主要特征,系统地分析了藏东南地区基本气象要素自1979年以来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地区近代气候和相关极端事件变异的事实。全书共7章,包括藏东南地区气候变异和极端事件的主要研究背景;利用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分析藏东南地区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和趋势、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特征与趋势;大尺度西风和季风环流及海温等系统与藏东南地区气候变化的联系;西藏地区主要极端天气事件的个例分析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安全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详细分析了19世纪以来气候变化从科学问题转变为全球安全议题的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野火及风暴等)频发,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基础设施、人类健康以及全球的水和粮食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特别是2007年联合国安理会将气候变化列为安全问题讨论以来,各国对这一复杂的全球治理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本书特别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展望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安全治理中可能扮演的引领角色,并通过深
本书围绕气候变化主题,分为“我们应该作出改变吗”“我们能否改变”“我们会改变吗”三大部分,用轻松的笔调谈论如“我们要凉凉吗”“我们都能活在水下吗”“这鬼天气到底咋回事”“世界何日完结”“汽车真的糟透了吗”“我还能去度假吗”“我应该吃素吗”等话题,旨在启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气候危机、生存和日常生活等问题,并从个人角度探讨了为了解决气候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面向新时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综合监测分析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海洋、冰冻圈和陆面)及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的最新发展演变特征,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以期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提供基础科技支撑。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开展对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和亚洲近百年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监测分析,系统分析中国区域基本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极端天气我们都在经历、来自科学家们的解释、科学家如何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应对气候变化。
本书从电流参数特征、放电模式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火箭引雷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连续电流阶的电流特征。研究了不同距离回击磁场和电场的参数特征及其与电流参数的相关性,通过磁场传感器成功反演了回击电流,并比较了人工触发闪电与自然闪电的差异。书中还对比了火箭引雷至架空线路和引雷至地面的差异,并对闪电定位系统回击电流峰值进行了估算比较分析。同时,本书着重研究了箭式先导的发展特性,分别从企图先导和追逐先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探究了火箭引雷中回击和ICC/M分量的声压特征,还分析了人工触发闪电的声压波形传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