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通过医学伦理学与康复伦理学、康复伦理学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康复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康复医疗机构的管理伦理、康复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康复实践伦理进行论述,全方位对康复实践过程产生的伦理学问题进行剖析,同时该书立足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患者、家属等群体的关系伦理,剖析当前社会存在的康复伦理问题,并以康复实践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内容选题较新,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可以作为康复医学生的教材或者康复工作者的继续教育读本。
医药文物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从卫生用具、诊疗器具、药用器具到中药遗存、文化遗迹、医药典籍,全部是中医药发展辉煌历史的印证。本书将以医药文物为线索,结合传统民俗、书画、典籍、掌故、趣闻等多维度知识与文化,讲述医药文物背后的故事,带领中医药文化爱好者深度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医器物语:医药文物说解 序言 一.卫生类5 1.爱护环境卫生5 2.水好身体才好8 3.关注牙齿健康10 4.说说方便的事12 5.注重个人卫生15 6.精致妆容气色好17 7.
殖民帝国组建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从一份份死亡报告中绘制出瘟疫扩散的地图。国际奴隶贸易开辟了一条通道,使医疗知识通过非洲奴隶被禁锢的身躯传播。军队营地及战地医院中的死伤,促进了卫生作为一种健康实践的发展。当今的流行病学工具,其根源可追溯至殖民地人口、被奴役的非洲人、战时伤亡人员和战俘,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成为消失在档案中的无名幽灵,被理论与统计数据所替代。本书致力于拨云见日,让那些推动了流行病学发展的人重现于世。
人体大概是世界上复杂的构造,虽经几千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对它的生理结构和病理改变的了解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认识疾病不能只局限于听诊器、化验室、X光室等,还应扩大到社会、文化的领域,疾病和病人作为文化现象,真是有太多的内涵。说不尽的疾病啊!
医疗社会史研究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SARS、H7N9、埃博拉等疾病的全球传播与蔓延引发严重的全球公共安全危机,医疗社会史研究愈发受到重视。为了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拓展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史料与新方法,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上海大学历史系创办了《医疗社会史研究》(JournalofSocialHistoryofMedicine)辑刊,每年6月和12月各出版一辑。本书为第十八辑。 本辑为“医疗的时代变奏与跨域传播”专题,分专题论文、书评两个栏目,收入了多
"本书探讨了远程医疗的数据分析和动态调度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概述了我国远程医疗的特点及其运营管理问题,并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二章和第三章聚焦于数据分析,分别探讨了远程会诊需求分类与服务质量和效率分析,以及基于需求类型和间歇性特征的远程会诊需求预测。第四、五和六章为动态调度部分的内容,依次讨论需求间歇性驱动的单科室远程会诊动态调度、考虑会诊室分配的两级多科室远程会诊动态调度,以及在有限会诊室资源下两级多科室远程会诊的动态调度。在结束语中,本书总结了研究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为进一步满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这些非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和规范管理伦理委员会(也称伦理审查委员会)的需求,本书依据最新的涉及人类研究参与者的研究伦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指南的要求编写。全书分为三部分:管理和指南,标准操作规程,附件表格。管理分为伦理委员会章程,研究利益冲突政策,岗位职责和审查会议规则;指南有伦理审查送审指南和委托伦理审查指南。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伦理委员会成员的培训,伦理审查的程序,伦理审查的类别,伦理监督,委托伦理审查和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七个方面的内容。
对知情同意的争论已有多年,在西方学术界普遍看来,知情同意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主理论,知情同意原则作为义务性的命令必须遵守。而在中国社会普遍看来,实现患者福祉比强调个人自主更重要,家庭是代表个人的道德实体,家庭自主比个人自主更具有道德内涵。本书通过中西知情同意的相关立法、规范发展的对照,揭示了各自知情同意原则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通过对中西知情同意的理论梳理,明确了自主是知情同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绝对因素。本书通过探讨中国本土知情同意的实现,阐述了儒家家庭主义并不是西方社会所认为
1831年4月9日,伦敦盖伊医院三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中国病人何鲁切除一个重达56磅的巨瘤。在长达1小时44分钟无麻醉的手术过程中,何鲁多次昏厥,最终死在手术台上,时年32岁。 本书以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试图通过西医敲开中国大门背景下的小人物何鲁的跨国医疗事件为主线,利用海内外诸多一手资料,将此事引起的震撼,特别是对英国政坛和近代外科学史的持久影响作了精心刻画,展现了中英关系、医学进步、医学伦理、东方形象等政治、外交、科技、文化图景。
本书关注到,20世纪以来,医学在不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持续提升人类社会整体福利状况的同时,也因为单方面偏重技术、忽视人文关怀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和冲突,并因此受到了尖锐批评。在此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医学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主张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专业技能和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调和医学教育的过度专业化,进而系统性地调整医学与社会的关系,以此回应来自社会的强烈期待。但在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效果在不同学生群体间呈现出较大差异;在社会领域,公众对于医学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