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四川参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背景意义,开展的具体情况、主要成效、主要作用,发掘的优异种质资源情况等;概述了四川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分布、类型;总结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农作物地方品种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本书对四川水稻、玉米、麦类作物、油菜、薯类作物、豆类作物、果树、茶树、桑树和蔬菜作物的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录了部分优异四川农作物地方品种,并对其进行了资源描述。
本书是"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项目所获得大量数据、成果及信息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梳理取得的结果。全书共分为十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项目的立项背景,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实施方案和组织管理,执行情况,取得的主要进展及重大发现,选取介绍了部分通过鉴定、评价发掘出的优异资源。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分别介绍了广西地区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果树、经济作物、糖料作物、绿肥、药用植物、菌类作物、花卉及茶树的调查结果,主要内容为各类资源的地理分布情况及特点
种衣剂是提高种子质量、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和有效防控作物病虫草害的重要农化产品。本书系统介绍了种衣剂的概念、类型及其推广应用前景,常用种衣剂的副作用及其早期诊断技术,种衣剂安全使用技术等,重点介绍了种衣剂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花生、中药材和瓜果蔬菜等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安全使用技术,提出了13套常用种衣剂安全使用轻简化技术。
本书介绍了田间试验的有关概念、设计原理、常用的设计方法与实施步骤;介绍了试验资料的整理、基本特征数、概率及其分布,以及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方法;介绍了单因素与多因素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及双变数的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方法的应用。
本书以中国休耕制度建设中的耕地休耕规模调控及时空配置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粮食安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指导,从国家-区域(跨省级行政区)-省域-县域不同空间尺度,按照“中国休耕规模调控体系-区域(跨省级行政区)休耕规模调控实证-省域休耕时空配置实证-县域休耕时空配置实证-中国休耕规模调控及时空配置方案拟定”的研究脉络,以中国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休耕时空配置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中国休耕规模估算及其调控体系构建、中国西南地区不同空间尺度休
行业大学在行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与行业产业互促共进。面对农业科技快速升级更新的趋势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亟待改进和完善。与此同时,产教“两张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高校发挥社会作用的#大问题,农业高校急需合法合理地面向产业谋求高质量发展。为破解农业现代化“短板”问题,本书针对高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及问题,借鉴美国和国内部分地区高校主导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经验,依据管理与生产力关系理论、传统农业改造进化理论、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理论和农技推广模式演进理论,遵
社区种子银行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国际与各国民间组织推动建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推广。尽管社区种子银行已有30多年历史,数量、多样性和推广速度一直在迅速增加,但是人们对其作用、贡献和价值所知甚少。本书回顾了社区种子银行的历史、演变、经验教训、挑战和前景,同时包含了广泛的研究案例,是第一本关于全球范围社区种子银行历史与发展情况的图书。
本书以农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冶为选题,对现代农业背景下栽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栽培特点加以阐述,同时提出改变原有栽培技术推广思路、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水平以及丰富与完善栽培技术推厂内容等策略。并重点介绍了大田作物栽培技术、果树栽培基础理论、果树裁培技术、果树病虫害特征与防治、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主要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本书对栽培关键技术进行集成与归纳总结,并对今后我国绿色设施农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甘蔗卷》概述了广西甘蔗种质资源的分布、类型、特色,以及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在甘蔗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甘蔗卷》收录了240份割手密资源、80份斑茅资源、25份河八王资源、5份芒资源和5份果蔗资源,图文并茂,展示了每份资源的形态特征,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果树卷》概述了广西果树资源的类型、分布和优异特性,选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期间收集、征集的200份栽培和野生果树资源,图文并茂,对每份资源的采集地、主要特征特性、优异性状及利用进行了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