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生态旅游及其基础理论入手,以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分析了生态旅游概念规划、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生态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结合实例,具体介绍了旅游开发规划、景区总体策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等不同阶段和层次的规划作品。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现行方法的系统总结,从而建设适合我国特色的生态旅游体系,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阅读。
本书选取受生态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古代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状况、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镇发展轨迹、古代社会发展与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对城镇兴衰的影响、古代国家对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城镇灾害的应对机制、不同河流的下游区域城镇生态之比较研究、历史启示、七个方面多角度、多层面透视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之间紧密而又异常紧张的关系。全书论证较全面、翔实,呈现了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
本书分析了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机制,从时间维度构建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运行机制模型,从空间维度探究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实现机制,从制度维度提出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制度体系框架,以推进跨域协同联动,从风险源头着手,强化过程管理,实现无缝治理,提高治理效能。
本书着眼于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这一难题,以全过程的视角,重点从“共建共治”这一全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探索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困境以及破解之道。
长三角工业园区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工业载体,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其低碳转型发展将为区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和政策支撑。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分别就低碳发展背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发展内涵、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政策等方面分析生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实践进展及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选取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生态工业园绿色低碳发展重点任务,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为我国其他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全国生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全书从美丽中国的理论内涵、实践成就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入手,围绕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等主题,系统阐释了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展现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理论阐述的深入性,又强调实践操作的指导性,旨在向广大读者进一步传递新征程上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追求,进一步阐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理念和
本书探究了环境规制的俘获成因,建立了环境规制主体的博弈模型,并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能源效率篇,本书测度了能源生态效率,接着遵循空间关联—收敛性—影响机制这一逻辑思路展开探究。在系统耦合篇,研究了经济-生态-环境-能源4E系统的耦合协调,并对环境—经济与环境—民生系统的协调发展展开研究。在生态安全篇,对生态安全进行脆弱性评价、格局演化及动态评估。
本书以“重大工程环境管理与绿色创新”为主题,遵循“机理探究—影响评估—机制建立”的研究逻辑,从弃渣场、施工道路、隧道涌水、植被修复四个方面,跨界融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机器学习、云模型、数字孪生、水文分析等方法与技术,系统分析了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对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识别并评估了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演化规律,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大工程环境管理的整体性框架和技术措施。
快速城镇化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城市低碳建设是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途径。如何既保证城镇化的有序进行,又保证碳减排承诺得以实现,持续高效地开展城市低碳建设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首先识别我国城市低碳建设的内涵;其次将Tapio脱钩模型和Python编程相结合建立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分析的方法,揭示我国城市低碳建设的压力;再次基于状态和效率双视角构建我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测度原理,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刻画我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提出了我国
该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环境科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首先从现实问题入手,通过对上海郊区、云南和福建3地不同农村地区田野调查的实证材料,分析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参与困境的多方面原因。其次,根据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的特征和现状,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环境科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中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和解决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奠定跨学科的理论基础。接着,通过对不同地区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