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共12篇。其中,总报告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对北京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对重要举措和工作进展进行总结,针对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分报告分别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领域,回顾各级各类教育年度发展概况。专题报告围绕北京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北京教育两委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坚持以首善标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建设,及时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本书以时空为线索,梳理了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百年发展历程。1840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本书时空的起点,商业教育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近代而迈进工业化进程的新阶段,由松散的民间行业教育发展到正规的学校教育;由单一的商科职业教育,发展到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具有前后衔接的商业教育。高等商业教育发轫、嬗变的动因纵向离不开时代的变更,横向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同时,近代高等商业教育通过培养的新型商业人才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通过教育制度的完善促进上层建筑的变化。由此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对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起着独特的
民办学校自其产生以来,就伴随着角色争议。它像一个企业,又不是企业,是学校,又非纯粹的学校。本书通过进入现场,以个案叙事的形式深入分析一所办学25年历史,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囊括普通教育、国际中学、教育培训等多个类型的民办教育学校,呈现了90年代至今民办教育政策变革中普通民办学校的兴衰历程,剖析民办学校治理中的矛盾与机遇,探索民办学校治理中的组织变革新路径。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附录)》由来自美国26个州的41位国家级科学教育专家组成的编写团队开发完成,是目前美国最新的一部科学教育标准,是指导科学教育的纲领性研究文献。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全美各州参与小组都给作者提供非常实用的反馈意见和指导建议。该标准的制定,对k-12年级的科学教育课程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科学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卷以附录形式呈现,论述了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该书的翻译出版将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科学课程设置以及科普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
在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发展备受关注。《逆风飞扬:社会再生产机制与农民工子女发展研究》使用CUCDS数据、CEPS数据以及PISA2015年的中国数据,分析了可能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的因素,同时针对性地选取了若干典型的、“成功”的、曾留守/流动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以质性的方法探析其改变命运的具体机制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为:弱势群体的再生产或向上流动的主导机制存在于生活其中的社会生态系统之中,这个生态系统既包括远端的制度文化情境,又包括近端的物质条件、互动人群情境;就当前中国社会而言,家
本书出版于2015年,是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市川昭午的经典代表作。本书以日本教师培训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和社会背景为出发点,从原理和制度维度,基于丰富的史料和具体实例,深入剖析了日本教师培训相关制度的演变、现状和特点,并通过个案进行阐述。本书由日本教师培训原理、日本教师培训相关制度和日本教师培训改革三个部分组成。本书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日本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为日本教师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服务贸易”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发展的新业态,也是我国加入WTO时引入的“新概念”。虽然我国在加入WTO后推进构建自由贸易网络中对教育服务贸易进行了积极谈判和相应布局,但是业界迄今对相关情况并不熟悉,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鲜见。近年,随着我国服务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教育服务贸易工作日显重要。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服务贸易基本理论,基本规则,政策法规,发展现状,国际比较和未来趋势等概括性介绍的通俗读本。
课业负担重、教育内卷和极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学生的智力是拔尖的,课业负担是全球最重的,基础知识是最扎实的,但培养的顶尖人才却不是全球最突出的?本著作认为,在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将学生的智力资源和时间主要配置到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而不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创新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是造成从0-1创新意识及能力折损和顶尖人才难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造成智力资源错配的根源是“唯分数”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破解应试教育,需要创设兼顾公平和效率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大要求。本书立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与时代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和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全面剖析了在中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任务和路径,培养时代新人、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人,以此开发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强国的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构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一生关注教育问题。从最初在小学执教,到在纽约大学设立媒介环境学专业,培养出一批著名的传播学者,作为教育家的波兹曼不断思考着教育的本质与方法,在其媒介-技术批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致力于培养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理论。这些思考的结晶就是《教育何用》。 在本书中,波兹曼针对美国教育系统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探讨,指出美国教育出现危机的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沉迷于教育的技术方法,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与目的。作者批判了几种流行的叙事,如物质主义、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