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山先生文集》八卷,《遗文》五卷,元代郑玉撰。郑玉(1298—1358),字子美,号师山,治学兴趣在《六经》,尤其精于《易》与《春秋》。其学以朱熹之学为旨归,中年和会朱陆,晚年专心朱学。文集较为充分地表达了郑玉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郑玉对朱、陆之学的共性及利弊有深入认识,揭示了理学末流之弊,主张不同学派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他的理学思想对其文学主张亦有影响,有道学化之嫌。郑玉的文集对于后人全面了解其思想是很有价值的。
《豫章罗先生文集》是宋代学者罗从彦的诗文集。罗从彦著有《遵尧录》《春秋解》《诗解》《春秋指归》《春秋释例》《语孟师说》《中庸说》《台衡录》等著作。《豫章罗先生文集》包括《经解》一卷、《集录》九卷、《杂著》两卷、《诗》一卷、《附录》三卷、《外集》一卷,附《增补》一卷。以《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冯孜刻本为底本,以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豫章书院刻本(残本,配补清抄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校点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韩星老师。
《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为南宋理学家陈淳的文集汇编,是其学术专著之外体现其儒学思想、可资研究的重要作品。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之一,陈淳一方面力图准确理解和把握朱子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义理推演和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并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朱子的基本理论。除单独成书的《北溪字义》等著作之外,这些思想都体现在陈淳各类著述之中。陈淳还以传道受业为己任,常与同道或后学在书信中就理学问题往还议论辩难。除此之外,陈淳虽不见用于世,但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在代人撰写的奏疏或给地方官员的进言中
《简读朱熹》一书匠心独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元立体的朱熹。本书在肯定朱熹理学宗师这一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他的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科技思想,以及朱熹思想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内容详赡,为了解和重新认识朱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近思录备考》十四卷,是日本江户时代第一本讲述、注解类的《近思录》本土衍生文献,是以宋代叶采的《近思录集解》为底本进行的二次注解。本次整理,以日本宽文八年刻本为底本。《近思录训蒙辑疏》是一部未完稿,仅有两卷。该书将中、日、朝三国性理学家的精要论说汇集一处,这既体现了作者宏大的学术视野,也对研究东亚理学思想传播有一定价值。本次整理,以日本弘化四年刻本为底本。
本书收《近思录》研究及仿《近思录》共三种。1.《近思录释疑》,针对朱熹吕祖谦所编《近思录》及叶采所撰《近思录集解》,提出很多疑问,并加以解说。2.《近思续录》,编者宋秉璿认为朝鲜学者赵光祖、李滉似周敦颐,李珥似二程,金长生似张载,宋时烈若朱熹。他仿照《近思录》体例,把本国赵、二李、金、宋五先生的言行语录辑录在一起,成《近思续录》。3.《海东七子近思录》,也是仿《近思录》体例,辑录了朝鲜学者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李珥、成浑七为学者的言行录。由朴泰辅编成。
该书讲述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的一生。他致力于恢复中原,改革中兴,曾六诣天阙,作《中兴五论》,提出一系列富民强国、抗金雪耻的主张;提倡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展开王霸义利之辩;开创永康学派,与金华学派、永嘉学派三足鼎立,在中华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卓越的学术功绩。
《易》教即《周易》的教化。作为中国儒家六经教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易》教除具有儒家教化体系对德性的培养和现世的关怀外,又因《周易》卜筮其外,哲理其中的特殊性质为儒家教化体系提供了形上学依据。 本书基于前人研究,全景式探究了朱熹《易》教思想,涵盖渊源、理论基础、内容、工夫实践与影响,并联系当今社会问题挖掘其当代价值。这不仅可从教化角度系统化关照朱熹易学思想、完善儒家《易》教思想体系,也为发掘儒家《易》教思想的当代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可能。
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古今中外大家为对象,着重撷取与体现其思想精要。丛书作者皆为各领域学术前沿学者,他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短短十余万字,清晰简练阐述中外大家生平、思想,让读者快速读懂大家。丛书内容编排、装帧设计到纸张选择、印刷力争精益求精,成就视觉欣赏与阅读体验于一体的大众读物。 杨简,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大师陆九渊高足,世称慈湖先生。他继承和发扬了心学,使心学的基本理念和义理趋于完整和成熟,成为陆九渊到王阳明的重要桥梁。本书讲述了杨简的教学实践、社会活动、思想精义、学术贡献等,期望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中国历史上较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所主持的熙宁变法,后世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本书以王安石生平经历为基本线索,介绍了他从政及退隐时期的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交游情况,分析了他当地方官与任宰辅时的不同指导思想,由此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