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人口地理学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归纳人口空间分布失衡及协调性问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对象,探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均衡机制,试图为当前城市及城市群人口空间格局优化研究拓展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解读人口与经济地域空间分布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揭示人口空间格局的基本脉络与演变规律,最终为城市及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本书记录了澎湃新闻历时8个月,穿越8个省市,8000余公里,寻路胡焕庸线上的中国整个采访过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一条胡线,思与辩,突出理论分析;下篇,一万里路,北至南,收录记者的采访报道。全书通过15篇文章,还有若干照片和8个短视频,在纸上再现了H5的多媒体产品,结合数据、文字、视觉元素,来呈现胡焕庸线上的临界人生。 从中国东南沿河往内地走,前进大约1500公里,将遇到山地和高原。从东北到西南生成了一个界面,它就是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分界线。它隔开了我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带,农业与牧业也在此间交
本课题选取四川省龙门山断裂带4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期望达到的总体目标在于:探究该特殊区域人口迁移及分布与地震灾害发生(地震本身并非灾害,只有与人类发生关联时才会成为灾害)及灾害危险度上升的联系机制和原理,探寻通过人口迁移与再分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由江易华*的《人口迁移与县域城镇化研究》通过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迁移的现状与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人口大量朝沿海大城市集中,这对大城市形成了较大压力,带来了一些问题;小城镇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规模过小的城镇也不利于发挥城镇的集约效应。因此,本研究提出理想的流动模式是发展县域经济,逐步形成县域范围内的劳动力流动。为实现这一理想模式,需要综合的政策引导,探索如何引导人口向县域或小城镇迁移。
《中国人口合理分布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协调发展》讲述了人口合理分布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土开发格局优化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人口的流动与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国人口合理分布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协调发展》探讨人口流动与分布格局的变动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探索人口合理分布的评判标准,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人口合理分布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导向。
从沿海到内地,由中原到大西南,那抗战烽火中的千万难民大潮,既是民族苦难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力量源泉。\\t这是一本填补抗战难民迁移史研究领域空白的学术著作,作者以严谨的态度,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用人口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抗战时期难民迁移的原因、路线,以及难民结构和政府救助状况,并就迁移对大后方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做了详尽研究。\\t
原华荣编写的这本《“生态目的性”与环境伦理——“小人口”原理(第3卷)》是“小人口”原理的第3卷,共8章(第16章~第23章)。主要内容有:“能量法则”和临界不确定性,生态系统、生态原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存适应和生命原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生命的维持与消亡;“生态目的性”、生物,人类的资源配置原则、生物平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地质灭绝与进化的“悖论”;进化的性质,双赢还是零和?生境冲突、人为灭绝和生命演化的危机;“文化适应”、人在本质上的外部性和反自然;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整体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研究》以地域性为分析视角,采用时-空维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普查”年份中国在业(产业/职业)区域分布的静态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定量分析了自然环境因素、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对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的影响,并综合考察了诸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测度了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异度及资源因子和经济因子对分异的贡献度,论证了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具有的内在合理性。《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研究》适合对象:高校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的师生及相关管理部分的工作者。
本书以中国城镇化这一新世纪典型的社会问题为背景,在两种经济学视角,即新古典经济学视角与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从各个方面对我国农民的城镇迁移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