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析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指出传统的两性平等观念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性别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性别不平等问题,女性解放不应仅仅局限于争取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地位,而是要放在整个人类解放的框架下来考量。传统女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实际上背离了真正的解放目标。只有将女性解放的目标融入到消除所有形式异化的共产主义愿景中,才能实现两性真正的和谐共生。本书通过四章内容,探讨两性不平等的根源、传统女性主义运动的局限性、异化理论的应用,以及
本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战略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实施,男女同行科技强国之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性别特征和时代特色。党和国家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成长的政策密集出台,地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政策不断落地并打牢根基。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为为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发挥“半边天”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将“营造促进女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激励广大女科技工作者肩负历史使命”的工作扎实推进。妇女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贡献率不断攀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她”力量。同时也要看到
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第二部分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极端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反思”,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本书利用清代南部县、巴县档案,对长期以来处于“失声”状态的清代下层女性群体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亲属关系与人际往来、家庭地位与社会处境,以及地方习俗观念和不同的基层社会势力给下层女性的人生带来的影响。同时,本书从女性的视角审视清代的两性关系、家庭矛盾、阶层对立和司法公平等问题,力图生动、客观地呈现清代下层女性群体的历史形象,探讨清代社会阶层、性别观念、官方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女性的自我觉醒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学界对清代下层女性的认知,使其与中上层女性一起
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刻有其所厲的社会时空的烙印,不同的生活时空会引致不同的生活方式。本书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基础,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和技术变汪过程中妇女生活方式的演变,系統界定妇女生活方式的概念特征,并描达其现实状况。同时,探寻生活方式变迁的内在机制,为妇女转变生活方式、促进角色转换、提升生活质量,以及融入现代生活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本书是系统研究中国妇女为实现平等、和平与安全而努力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实践的原创性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着重梳理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中国妇女关于平等、和平与安全的主张和实践;下编从妇女参与外交与维和行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反家庭暴力和建构性别平等的和平文化等方面,全面总结2000年以来中国落实以联合国安理会第1325(2000)号决议为基础的“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书中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用和平的劳动创造新生活,通过争取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来建设美好国家、实现性别平等的
《中国妇女研究鉴》由全国妇联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是比较全面、系统地汇编某几年度的妇女/性别研究发展成果和信息的连续出版的学术性、资料性工具书。它以5年为周期,《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11~2015)》是其第五卷,主要由前言,2011~2015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概述,研究综述(妇女/性别专题研究综述、学科建设研究综述),研究成果选介(课题/项目选介、论著选介、论文选介),研究机构和组织、学术活动、学者简介、附录条目组成。
19491965年是新中国成立头17年,中国政府在男女平等解放妇女的口号下对妇女的种种动员,使妇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走出家门,参与种种社会事务,妇女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及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占中国妇女总数85%以上的农村妇女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描述也不为过。可以说,要充分、全面地认识19491965年的中国妇女生活,农村妇女是回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