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养老服务为基底,以养老服务发展实践为导向,对重庆市养老服务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展开论述。简要介绍了重庆市养老服务发展报告,引导读者了解重庆市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具体分析了重庆市各层级的养老服务发展,主要包括重庆市机构、社区居家、社会力量、脱贫地区等;进一步论述了重庆市各地区的实践探索,涉及渝中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开州区、大足区、奉节县綦江区、武隆区,为重庆市养老服务发展实践的困境与出路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本报告以“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跨入新阶段”为主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增,社会领域发展稳中向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继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取得新的成效。中国社会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新的进展。
在社会转型和社会重建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快速变迁。超大城市社区成员原子化、社会联结弱化、社会规范失灵等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重建中国社区原初的温情,增强社区认同,助推社区自治,实现熟人社区建设目标,是推进社区治理的难点。本书以北京和深圳为调查地,整合实证范式和行动范式。在分析两个超大城市熟人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不同类型社区开展个案研究,并运用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出超大城市熟人社区的建设路径是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前提下,以社区社会资本培育为切入点
本书立足于人口老龄化与数智化时代背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剖析了当前我国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研究了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价了当前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出了提升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建议,这对于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和养老产业资源、加快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具有较高的价值。
本书基于“个体一结构”的分析视角,聚焦于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以城镇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为研究对象,以同龄的城镇非独生子女父母为参照,采用定量的调查研究和定性的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养老方式、养老自主性、自我养老、经济保障、居住安排、生活照料、疾病护理、人际互动、精神慰藉、精神健康等维度,描述和分析了这一群体养老生活的现实样态,研究和剖析了贫困、空巢、独居、疾病、失能等特殊情况下的养老困境,试图建构缓解这一群体养老困境的多元机制。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关注。但目前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非常少,社区和养老机构能为老年人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也非常有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撰写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这将是我国第一部老年心理健康专题的蓝皮书。《报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分报告,第三部分为专题报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2000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最
本书为学术专著,探讨农村留守妇女的日常生活经历,分析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她们在解决困难和创造生活意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本书首先说明了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尽力成为好母亲、好妻子和好女儿。其次,本研究展示了农村留守妇女通过反对他人的偏见来保护自己的面子,以构建积极的生活。第三,农村留守妇女通过展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打破了以往对幸福的描述,抵消了别人对她们生活的定义。在这三个部分中,有城市经验的返乡妇女更积极地展示了她们是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城市生活的经历是如何为她们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吸纳人口最多、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其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意义重大。本书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正文部分的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导论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论述了本书的成文背景及研究方法,并简单介绍了与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相关的不同理论;第二部分是夯实研究基础的部分,该部分分别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基本问题的界定、其发展概况、国家及地区层面的相关政策、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现状等方面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详细
从区域角度认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从经济、社会、家庭、治理几个领域讨论东中西部的差异,具体而言,呈现东中西部在县域经济、土地制度实践、农业现代化、农民城市化模式、共同富裕与地区间财力、村庄社会分层、生活方式、农民收入与家庭结构、县域教育形态、集体经济实践、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差异,并对为什么存在差异做了深刻剖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对策,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职业结构变迁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职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双轨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鉴于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局限性,本书构建了中国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并运用该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性别职业结构、所有制职业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迁;本书亦对新兴职业进行了关注与职业声望分析,以期我国职业结构不断合理化,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