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借助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明了历史的生成性本质和人类历史的进程,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自我分裂、对立的生存状态,以及物对人的绝对统治。因此,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仅是新的经济学理论,而且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批判。
本书系统梳理了2020年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内容由主体部分(第一至八章)和三个专题性研究(第九至十一章)构成。在主体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外相关重要期刊在2020年至2022年间公开刊发的政治经济学类文章。这些期刊包括《科学与社会》《新左派评论》《资本与阶级》《资本主义、自然、社会主义》《批判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等。经过筛选,共保留了498篇政治经济学主题的研究型论文。分别涉及基础理论和经典文献研究、基于社会形态分类的现实问题研究、产业基本问题研究、特定产业研究、现代化研
本书稿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材的配套教辅图书,也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教材的辅助读本。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生命力,也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真正在新时代面向“00后”大学生。本书稿立足于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解释力的目标。在具体内容上,利用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的具体经济
.
本书提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立场概念、价值立场出场方式概念,辨析了马克思价值立场与西方批判理论家价值立场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价值立场的理论意义。就方法的创新程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尝试突破二元分立的认识模式探讨马克思价值立场与资本主义异化现实、马克思价值立场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立场。具体从其现实背景、理论前提、呈现方式、理论意义等方面做了探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用数例等形式阐述了多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本书以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表格和图形的形式,表示《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同时,由于《资本论》是一个结构完整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不是简单的数理分析。其中,既有数量关系,也有逻辑关系;既有数理逻辑关系,也有其他形式逻辑关系,更有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辩证逻辑关系。这些复杂的系统的关系,不能全部用数学公式或数学模型的形式准确地表示,因此,本书也对经济变量的质的关系进行简要的考察、分析和阐述。
本书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研究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及其内在矛盾,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经济学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科学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主义的历史长期以来都被视作是一系列危机以各种形式重复上演:就业危机、资源危机以及金融危机。本书为解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展示了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去严格分析各种资本要素,进而揭示未来注定会发生的经济危机与这些要素之间所存在的精确关系,反映了政治经济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矛盾。总的来说,作者认为只要金融结构会导致周期性崩溃,马克思关于这一主题所写的文章就始终能作为分析政治经济动态的重要思想源泉。只要世界持续处于循环往复的经济危机之中,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就将受到重视。主流理论已
全面把握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是全面理解19世纪40年代及之后的40年间马克思实现的经济学科学革命意义的基点,是认识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也是现时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者,马克思经济思想或称作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这里提出“马克思经济学”的概念,是为了区别于后来建立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基础上的、由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书通过对马克思著作中有关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全面
《回到原生态——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当代阐释》一书共有七部分构成,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论说马克思经济哲学这一提法指称的具体性内容。作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哲学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研究对象,完全可以作为边缘性交叉性学科而存在。它与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具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又以独具特色的内容表示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