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文学与大众文化的接合部,主要呈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冲击与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嬗变。其中既有总体考察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特点,呈现文学生产新变的历史语境等;也有具体分析剖析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审视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反思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联,直面文学之变并在理论层面提出应对方案。本书努力在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美学分析和意识形态批判之间进入问题,试图在文学研究中增加文化研究维度,在文化研究中增加文学研究维度,并使二者交往互动,
谢庄(421—466),字希逸,陈郡阳夏人,是刘宋中后期陈郡谢氏家族的后起之秀,也是永明文学的重要先驱人物。谢庄的诗文大多用典繁密、典雅精工、讲究语词雕琢,明显带有元嘉体诗人的创作特色,但在声律上追求平仄相对、句式整饬,部分作品风格亦自然清新,已经有了向永明体过渡的趋势,是最能代表大明、泰始时期这一诗风嬗变的诗人之一。《宋书·谢庄传》记载谢庄“所著文章四百余首”,流传至今的已不足百篇。现存《谢庄集》辑本,以张燮《七十二家集·谢光禄集》三卷本为最早,本次整理即采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天启崇祯间刻《七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著作考辨以及他们学说思想的经学转型意义,初唐道教重玄学与程朱理学的思想关联,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洞天福地”的关系,“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及开新学风的士建中、刘敞等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唐宋时期的《左传》学与史书纪事本末体起源的关系。期望经由系列这样的专题深耕,连片成畴,从而更为真切地呈现唐宋
文学批评的标准可以按照科学的原理、历史的真实来进行,也应该按照审美的感受、社会法律的要求来进行,这些都需要遵循文学批评的常识。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具有一种崭新的批评范式,与我们当前的文学生活也息息相关。本书从十七年文学中的理念原则、十七年文学的典型人物塑造、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否定性话语、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等四个方面透视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范式的建构,力图构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
土地革命(包括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20世纪最重大的革命实践之一,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推动了历史进程。由于它采取的是暴风骤雨而非和风细雨的方式,伴随巨大历史变革的不仅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代价。具体到个体的人和家庭,境遇有别,感受不同;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相关文学叙事文本,其聚焦对象、叙事策略和价值立场差异很大。 本书借鉴知识社会学理论,运用互文性方法,让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就一些关键问题展开“对话”,使读者兼听多面之词,以求最大限度接近历史本体和真相全貌,接近真理,公正评价相关作品。
本书以宗璞作品为研究内容,包括宗璞前期、中期创作的主体置入方式,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守望,宗璞作品的美学精神,以及《野葫芦引》的叙事分析和宗璞创作的晚期风格等形式与意义方面的问题。第一章以宗璞前期、中期五个中短篇小说为切入点,探讨了1956年末到1970年代末宗璞创作的主体置入方式。第二章通过对宗璞创作的人物与主题的分析,揭示出她创作的心理原型,即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守望。第三章结合语言学方法,具体到声韵、格律的阐释,纵深探究宗璞创作的美学精神与文学风格。第四章、第五章,对《野葫芦引》四记进行整体、系统
`
文学家何其芳曾这样描绘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情形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知识青年之所以怀揣梦想、克服艰险,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是因为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能够拯救中国。在这一信念的背后,是左翼进步思想对青年的浸润和影响。应该看到,在国民党治下,左翼进步思想的发展历程是复杂曲折的,正因如此,其结果才更值得珍视。本书以1927-1937年间北京的左翼进步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小报中的左翼思想表达、青年人的左翼行为呈现和高校中左翼思想的
本书记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德文化的各种尝试,如《唐诗在德国》,梳理近百年唐代诗歌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库恩与中国古典小说》,探讨德国汉学家库恩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技巧;《黑塞与中国古代文化》,评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歌德与〈百美新咏〉》《歌德与木鱼书〈花笺记〉》,考察歌德中国诗的跨文化阐释及歌德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中德文学作品中的老聃》《〈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的西传和影响》,涉及主题学研究;《德国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属形象学研究;等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研
本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南宋中期记体文,重点探讨了公共建筑记文、私人居所记文、山水题名与单篇山水游记、日记体游记等代表性的记体文:细致梳理其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探讨其写作背景与写作观念、呈现方式与文体新变,总结这一时期记体文的时代面貌与写作实绩;同时考察古文与文人日常生活的互动、南宋中期文人的生活史与心灵史,呈现当时文人参与社会生活、经营日常生活的多个侧面。本书通过单篇记体文呈现的同一时期多个微观文学生态的聚集,观察南宋中期文人对生活的细致感触与深入思考,有助于现代人深入理解和认识南宋中期文人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