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涵盖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民间文艺、音乐舞蹈和影视等方面内容。在文学板块既有对安徽红色文学的整体概述,同时挑选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具体评析,例如“少年漂泊者”“英雄山”“群山呼啸”等,为读者呈现出安徽红色文学与革命叙事的整体轮廓。美术版块为我们介绍了安徽美术从战争大场面中表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追求和革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样貌,并评析了“欢迎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革命家王稼祥”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等。书法、摄影、戏剧、民间文艺、音乐舞蹈、影视等版块依照相同逻辑,精选反映时代精
本书精选了多年来作者本人在《长江文艺》杂志上品评文学的评论文章,现集结成这本《叙事者的远见》。全书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上探讨当下中国文学的诸多具体现实性问题,如《网络交互时代的文学景观》《小说问题如何面向未来》;第二部分则是针对当代青年作家的一些具体评介性文字;第三部分是作者和胡学文、钟求实、凡一平、胡性能等中国当代作家群体的访谈对话记录。
本书共计十一章,另有附录两章,着重对丁玲、王蒙、路翎、张贤亮、艾青、从维熙、汪曾祺、高晓声、邵燕祥、刘绍棠、流沙河、穆旦等作家的“复出作”进行个案的考辨、阐释与研究。通过个案研究,一方面是对重点研究的个案作家的复出历史进行追溯、还原与分析;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复出作”本身的文本分析具体地阐释和探究它在取材、主旨、立意、叙述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以及这些特质又与彼时微妙而复杂的文学环境及政治氛围有着怎样的关联。
本书内容包括:行走与回眸;大地与人心;文学与远方;年华与梦想。具体内容包括:草一木总关情;李佩甫《生命册》导读;短篇小说的饱满感;创作发生学的探幽显微;江南的繁华和荒芜;大诗的复归与人类的希望;微型小说里的微言大义;真情趣里见归人等。
本书以深沉的情感,结合作者多年来文学创作的探索与实践,把与文学创作相关的生活点滴,集腋成裘加以汇集,记录了作者从置身于工农兵当中,到积极参与文化教育和政法战线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法律与犯罪文学研究和创作上的深刻体悟。本书包括“初愿作家梦”“首都国庆游行指挥部”“体坛久旱逢甘雨”“走进《人民电影》”“我与《文学报》”“创办公安部警官教育出版社”“为作家写序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文学”“作品与争鸣”“坚定文化自信”“作家的灵感与作家的生活”等丰富的内容,可供青年文学爱好者们阅读借鉴。
本书内容包括:先锋的遗产与风格的养成——论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平衡的探索与经典的可能——论新世纪的苏童长篇小说创作、姑苏情结的书写演进:论范小青《家在古城》、都市荒漠的守望者——论潘向黎的小说创作、救赎如何可能——“女知青回城”题材的书写景象、个人话语的犹疑与消解——论“重评路遥现象”等。
本书内容包括:“破镜重圆没办法”:《纽约客》非虚构之“北平叙事”考、抗战时期的林语堂与《纽约客》杂志、微观管理者的艺术家肖像:创意写作培训与《纽约客》杂志、“扣动虚拟的手枪扳机”:鲁迅、李翊云或围观的阴影、隐秘地带:从《纽约客》中的余华说起、猪头哪儿去了:论《纽约客》中的莫言与葛浩文等。
本书内容包括:正义与及物:文学批评的两重属性与当下困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强行关联法”指谬、灾难文学的叙事伦理和书写禁忌、普实克和夏志清的鲁迅研究及其方法论反思、“作者意图”在文学研究中的合法性和功能限度、重建当代批评家的任务等。
本书内容包括:批评的敌意、直言、逃兵与批评的“异时代”性、浮游的守夜人——从北岛《午夜之门》谈起、知识者的倦怠之书——我看《春尽江南》、圆满即匮乏——阿来《云中记》管窥等。
本书是2020年度“北京文艺论坛”所收录的优秀论文集,重点表达各位学者、专家对文学创作、艺术表达等领域的看法与心得,还有对文学艺术未来的展望。书中文章的作者多为一线从业人员,以及各高校从事文艺研究的学者、教授,在各自的领域内深耕多年,并已发表著作,所著文章涉及文学、艺术、影视、泺、术书画、舞蹈等不同方面的研究。每篇文章都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部分文章也结合了2020年所发生的热点事件,从中可窥见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状况,并对未来产生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