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作者在黄浦区委党校和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工作期间发表在书报刊上的文章、获奖作品、一些会议公开交流发言、对亲人的缅怀思念之作和对孩子的叮咛教育家书等整理而成,是作者对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经历的记录和思考。 全书由彩插、序言、目录、正文、后记组成,其中正文分为申城走笔、工作札记、赶考印迹、岁月悠悠、微文心语五个部分。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就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世博大道建设、城区建设等做过的一些调研和思考,提出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也可以看到作者从事区委党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以
《元文类》七十卷,收集元代前期和中期八百余篇诗文,前八卷为诗赋,后六十二卷为文,另有目录三卷。全书以体裁为类相分,分赋、骚体、诗(乐章、四言诗、五言诗、乐府歌行、七言古诗、杂言、杂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诏赦、册文、制、奏议、表、笺、箴、铭、颂、赞、碑文、记、序、书、说、题跋、杂着、策问、启、上梁文、祝文、祭文、哀辞、谥议、行状、墓志铭、墓碑、墓表、神道碑、传等四十三类。《元文类》涉及作者一百六十余人,既有享誉朝野的文学大家,如元好问、姚燧、马祖常、刘因等人,也有郑陶孙、袁
《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为北京大学鲁迅研究专家高远东教授代表作,以“现代如何‘拿来’”为贯穿的问题,探讨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者不愿简单地停留在价值判断上,而是从文化的血脉里整理其复杂化的存在。本书吸收了丸山升细致爬梳文本的方法以回到鲁迅本身,同时向几乎所有既有方向的鲁迅研究做出了回应。近乎完美地分剖出鲁迅对传统文化各分支的态度,以及既不同于竹内好的民族主义也不同于胡适的普世主义的独特精神道路。其中尤以解读《故事新编》的几篇文章最为精切而有分量的。本版为增订本,增加了
作品集《文兹乡土》收录了作者程天赐从事记者工作而写作的文章,包括散文、时评、杂感、报告文学、通讯等,分为九辑:《山水美人》《诗意家园》《大善乡村》《春节华章》《芬芳节气》《悠悠文心》《文化脉动》《冷暖人间》《世象杂谈》。 作品内容丰富,从乡土人情到边关大漠,从山川物产到读书游历,从感怀梦境到心灵独白,皆入笔端。本书是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经验智慧的一个缩影,对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路径和意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向导作用。
《和靖尹先生文集》是宋代学者尹焞的诗文集,包括《年谱》一卷、《奏札》两卷、《诗》《杂文》《书》共一卷、《壁帖》一卷、《师说》三卷、《荐札》《告词》共一卷、《铭记》《祭文挽章》共一卷,另有《附录》一卷。尹焞的诗文集南宋时即有刻本,明代后出现两个版本体系,均出自宋本,一是明嘉靖九年(1530)绍兴知府洪珠刻本,为十卷本,天启本、四库本均源于此本;二是明隆庆三年(1569)苏州知府蔡国熙翻刻本,为四卷本,丁丙跋明刻本与之同一体系。《儒藏》精华编选刊本《和靖尹先生文集》以《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嘉靖九年洪
本书是李衍柱先生从近70年的日记中精选的文学作品集,既有诗歌、散文,还有文章摘录、读观后感,也是李衍柱先生一生学术轨迹的反映,故名《学术人生的轨迹》。全书分为6个篇章,代表了作者6个治学阶段,是其学术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见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作者文笔较好,各篇文章的文学价值也值得肯定。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管窥李衍柱先生的成长历程,学习其孜孜不倦地治学精神。
在十三年的漫长时空里《故事新编》是“如何写”成的?对此问题的求解只能立足可能的思考。在“于中国有益”的庞杂翻译中,鲁迅“学下去,站起来”的不懈努力贯穿始终;融会诸种文体(诗歌、小说、杂文等)实践,鲁迅重建了一种悖论式语言景观;通过“以庄化尼”和“援俗入史”,鲁迅书写了他眼中活的中国史。《故事新编》是以鲁迅逐渐“忘了努力”的方式表征自由的作品。虽然最终结篇,但正如竹内好所说,它是作者“未果之梦迹”。
《岛屿的肖像》一书为我社“新坐标书系”之林森卷,收入了海南作家林森创作的小说5篇、随笔2篇,评论文章7篇,创作谈4篇,访谈与作品年表各1篇,以期从写作者、文学评论和访谈等角度展示林森的岛屿文学世界及写作理念。林森生于海南,长于海南,自创作伊始,作品便就有着不同于内陆作家的文化内核,其对海南渔村生活的书写让他成为国内极有辨识度的作家。林森的创作极富生活烟火气,可读性强,能给当代读者带来海洋的湿润与气息。
《河水从北方流淌而来》是新坐标书系又一力作,精选了鲁迅文学奖作家蔡东《往生》《伶仃》《月光下》《照夜白》等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及随笔多篇,收入了杨庆祥、孟繁华等人关于作者的重要评论,并附有作者访谈和创作年表,以期全面呈现作家蔡东的写作人生与文学世界,供读者观览欣赏。蔡东认为,小说家应该是那个洞悉世情却依然愿意天真选择天真的人,其作品长于挖掘人性幽微之处、语言充满诗性而情节耐人寻味,具有一种抚慰人心的独特魅力。
赵瑞蕻注译说《摩罗诗力说》自问世起即受人称道至今,知者谓“老先生注解颇下功夫,而且功在真诚,知之为知之”。《摩罗诗力说》是二十六岁青年鲁迅的激情之作,用意即在陷入沉堕当中的文学、国民和国家引入一股革新的精神、力量和气势。以此观之,鲁迅自己后来的小说和诗歌创作都是这篇文章的注释或延伸;以此观之,郭沫若、艾青、穆旦乃至现代的摇滚诗人崔健,他们身上都能找到这条若隐若现的摩罗精神脉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来,新一代的文学青年们纷纷开始以赵注版《摩罗诗力》为研读鲁迅的通关密码倒更是一个值得关注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