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四章,内容包括: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婚姻习俗、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与女性、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征。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通过对祖先叙事、历史记忆、语言、书写、与不同他者的交流等,试图梳理出清代中前期帝王从族群意识走向国家意识的线索,探究他们思想上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以供学界借鉴参考。具体内容包括梳理清代中前期帝王关于国家与族群的种种表述以及如何被其后代继承与改变,如何被传播与执行,大众对其思想的解读与界定,以及他们的思想对国家与族群的建构进程产生了何种影响。
本书是作者根据2019年4月初至2020年10日中旬,在云南省河口县瑶族聚居区田野调查,集合作者若干次参与到当地瑶族人民各种仪式活动中的体验等创作而成。作者立足于田野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民族学的学理逻辑关系,分析论述了红河州河口县瑶族的族源、族称、迁徙、人文地理,以及河口瑶族的生活、河口瑶族的社会文化、河口瑶族的婚礼、河口瑶族的出生礼与葬礼、河口瑶族的歌舞乐、河口瑶族传统文化艺术等内容。本书论述严谨,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本书将蒙古人在欧洲和亚洲的征服、统治和外交往来的历史置于中古时代游牧群体与农耕文明交往的宏观背景下,对其军事征略、政治捭阖、外交往来、商旅交通和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较为客观地归纳了十三、四世纪蒙古人与欧洲交往的历史动因、特征和影响,可以为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书从大历史观视角和读史明智角度,钻研和探索匈奴人在长城内外那些惊心动魄历史,从而窥探匈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匈奴人和中华儿女颇有渊源。他们是夏朝人后裔,却形成与中原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是游牧民族代表,崇尚抢掠杀戮,自由迁徙,归顺强者;中华儿女是农耕民族代表,崇尚礼制和谐,安土重迁,重视道德和秩序。两种文明形态并行于东亚,意味着冲突和战争不可避免。 本书是历史普及读物,以通俗易懂的文笔,全面而简明地介绍了匈奴的历史。冒顿单于、“上帝之鞭”阿提拉等一代代匈奴雄主跃然纸上,带你领略汉匈百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敦煌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献、古籍纸背文献研究的学术短文30篇左右。全书分为学术领域开拓、史评书评、序跋、杂忆四大部分,选取《唐德宗“罪己诏”颁布的后果前因——唐廷与河北叛镇第一轮谈判揭秘》《黑城学:一个更为贴切的学科命名》《古籍公文纸背文献学的内涵与外延》《黑水城文献发现的始年及在近代新材料发现史上的地位》《追忆朱雷先生点滴》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作者40年来走过的学术道路和涉足的主要领域。
本书为《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丛书·满族文化系列》分册之一,包括黑龙江地区诸民族历史发展概况、清朝入关前满族与其他民族的自在发展、清朝前期满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清中后期满族与其他民族间的涵化等内容。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加快,满族传统文化却呈迅速衰退甚至濒危状态。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濒危满语、满族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在满语文化抢救调查、专题学术研究、满文档案整理诸方面都取得了优秀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本书作者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对传承人的寻访,全面收集整理,在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做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内容展现了索尔羌族的民俗、建筑、节庆、历史、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其独特的诗歌语言、悠久的历史内涵和代代延续的口传形式使其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其内容也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与交融,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佐证。
本书共收录30篇论文。这些论文遴选的范围是永州市瑶族文化促进会一年一度的获奖论文,摘其精要,编汇而成,涉及瑶族民间信仰、瑶族历史与文化、瑶族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构成是系列研究与个案探讨的有机结合,研究方法上是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的彼此交融,既研究历史,又特别关注现状,既有广度,也不乏深度。
本书从森林系统尺度出发,研究元阳梯田景观格局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出适应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TM影像、无人机遥感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元阳梯田核心区域的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采用实地采样等方法研究森林土壤特征、固碳能力;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当量因子法等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元阳梯田稻田系统和森林系统的经济(初级产品提供)、生态(气体调节、气侯调节、水调节、环境净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社会(景观旅游)等价值。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