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等东北诸民族历史悠久,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女真人早在金代和金元更迭过程中,有相当部分融入中原的汉人之中。到明代,留居东北的女真偏远部落的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但随着蒙古对东北管辖势力的衰弱和明朝对东北管控松懈,明代女真人口增加,南下迁徙频繁,社会长足发展,与明朝、蒙古、朝鲜的交往愈加密切,使女真部族快速成长,最终成就了女真建州部的崛起。本书对女真的族源、明代女真部族发展与周边关系、明末女真政权的兴起、巩固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等诸方面,进行了基于历史资料考证的全景式研究和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多样的复合传统和当代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民族文学学术史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讨论民族性的嬗变,进而确立民族文学研究方法、立场和观念的中国话语: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同体意识。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总结和命题提炼,第二部分为文学史梳理及专题讨论,第三部分为族别文学现象与个案的具体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样性的民族文学表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核心观点推进并丰富了由“文学共和”所衍生出来的族群性、地方性与集体性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协商共识,为讲述完整、全面的中国故事
本论著系统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万隆会议前后,现代中国作家南洋叙事的主要阶段、运动轨迹、独特策略及其价值。论著对现代中国作家南洋叙事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论述。1840年至1911年左右为第一阶段,放眼看世界的文人逐渐摆脱传统海客谈瀛的话语模式,开始书写各自带有体验性和纪实性的南洋经验。1911年至1931年左右为第二阶段,民国成立之初,在国家意识之下对南洋进行了进一步的发现与研究,形成趋向一体化的思维路径,作家笔下出现较为固定的南洋类型意象和话语方式。1931年至1955年左右为第三阶段,中国与南洋
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本书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力图呈现历史叙述复杂多元的生成衍化过程,发掘出此前罕为人知的历史情境与学术议题。借此典型个案,可望对中古民族史的研究理路加以新的反思。
现主要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具有古老的历史。裕固族先民由明代关西八卫破散、后被明政府安置在祁连山,最终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体特性的少数民族。文集收录31篇论文,内容包括“裕固族历史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学、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献研究”三个方面,对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裕固族历史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学、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献研究”三个方面,对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书共分为14章,阐述了CT、MRI、超声诊断基础,以及各常见疾病的影像学和超声检查与诊断。介绍了各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方法、病理生理基础、影像学征象、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
本书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和同期的罗马世界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宏观比较的角度探讨中西民族融合方面的异同,以深化对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特点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分析为什么中华民族在危机中中得以融合发展,并不断壮大,而在西方的罗马世界里,为什么历史和文明中断了,罗马人和蛮族也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在具体的操作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虽然着眼于民族融合,但并非仅就民族问题而论,而是希望在宏观的历史进程中审视民族问题。第二,重点在于异同的分析而非过程的叙述。第三,虽然侧重族群关系,但无论中国的五胡,还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是特殊的也是复杂的。这种文学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元代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域商业文明的多元冲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这对元代社会环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审美趣味、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多元一体的新的文化体系中,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本书探讨的是草原文化对元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元代文学对原有文学传统的继承,以此来探讨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变迁和历史作用。
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探讨了游牧社区中的“猎民”的社会文化变迁,力图使世人对有关“猎民”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本书力图鼓励及推进当地主导力量与当地牧民关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生计改善等等的对话,努力提倡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边缘参与主流的潜能,以达到国家倡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享发展的社会效益的战略目标。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方面,中华文化由多民族传统共同构成;另一方面,这种多元文化又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向现代转型。如何在民族传统与国家力量之间互动,是民间文化精英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以歌师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依托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描述和解读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传承赓续的民间文学,探寻歌师所呈现的个体与群体、歌唱与文本、经济与政治、文化与历史等维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