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以宋刊元修本为底本,以元刻明修本为对校本,进行点校。 《礼书》旨在综合阐释宋以前礼制,内容广博,涵盖了古代礼制的方方面面,从各种典礼、祭礼、宗教仪式,到生活中的各种仪式,以及相应的礼器、祭品等等,十分详尽,无所不包。陈祥道撰作此书,杂采众家,没有专遵汉唐某家旧说,对郑玄的观点也进行了辨析,评论审慎、有根有据。书中配有800余幅礼图,对礼仪、礼器进行形象化呈现。极大方便了宋代以来的读者理解先秦以降的礼制和礼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大明集礼》为明初徐一夔、梁寅、周子谅、刘宗弼等奉敕撰,洪武三年(1370)修成,为明代第一部国家官修礼典,也标志着明初五礼体系重建的完成,同时奠定了明代礼制的基本格局。明初五礼体系的重建所依托的礼制实践基础并不充分,但在稽古议礼的过程中秉持繁简适中、适礼之宜、务为可行的标准,并持有独特的礼制见解与价值取向,使其在绍续周汉以来至唐宋礼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礼制趋向。《大明集礼》不仅为明代唯一一部官修的五礼官方礼典,也承继了唐以来官方正统礼典的谱系,与此前的《大唐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以及其后的
本书由作者英文专著EmpoweredbyAncestors翻译、修订而来,主要关注宋代太庙相关论述以及这些论述背后的思想和政治资源,试图为中国中古史提供一个缺失了的环节(missinglink)。
本书在原定礼仪文化概念、剖析基础理论、梳理继替规律及当代价值基础上,重点分析因家礼家风、社情礼序、礼俗礼义、师生礼道异化及礼仪礼治失范等导致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底色淡化、公民失礼行为渐增、国家形象弱化等问题,针对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形容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即通过对人生礼仪、家风礼教的弘扬,传承发展家庭生活中的孝慈家风礼仪;通过对师道礼制、学生交往礼仪的导引,创建上下有序的仁爱校规礼仪;通过对节庆婚葬礼俗、公共规约礼制的改造,培育公共空间的互敬世情礼仪;通过对家国同构制度、礼法交融位育的梳理,并
《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张尔岐撰。张尔岐以为世人苦《仪礼》难读,皆因不晓章句,后儒说解叠床架屋,反失经注原貌,认为欲明《仪礼》,当守者唯郑注、贾疏,故研精覃思,撰《仪礼郑注句读》,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又因经、注、疏文古奥难通,张氏撰著时于字句旁加句读,方便后学者阅读。句读为讲经之基础,离析难句,经义自明。同时,张尔岐针对《仪礼》流传中谬误脱落、衍羡颠例、经注混淆之处,采监本、唐开成石经本、元吴澄本及陆德明《音义》、朱子与黄榦所次《经传通解》诸家,字参句酌,考证尤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其它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之集大成者、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朱子对于礼有着颇多的讨论。研究朱子的礼学思想有助于了解朱子在建构其理学体系的时候从古代礼文化当中吸收了哪些元素以及古代的礼文化经过宋代理学的洗礼有着哪些变化和发展。关于朱子礼学思想,较少学者能够将其礼学思想放在整个思想体系背景中加以考察。一般说来,朱子思想包括天理观、心性论以及工夫论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因此,本书为了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紧扣朱子的整个思想背景,对其礼学思想进
本书以江西传统上梁文与上梁仪式为主题,从专业的角度挖掘其中文化价值。江西是一个具有悠久民俗传统的省份,流传至今的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研究上梁文和上梁仪式能够唤起人们的本土意识,引领民众保护民俗文化,这对打造特色小镇和农村具有重要作用。本书将上梁文和上梁仪式这一近乎学界边缘的领域作为研究对象,除了有助于遏制传统文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丢失外,也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从而达到利用传统建筑文化唤起乡愁并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本书共分为绪论篇、专题篇、
正德帝身后无子,由兴藩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嘉靖帝,文武百官请其入继大宗,作为嗣子,改认堂伯弘治帝为父,而称生父为叔,自此引发震动朝堂长达二十四年的大礼议。 为追尊其生父母,嘉靖帝不惜以武力镇压伏阙抗议的言官群体,导致左顺门血案;编纂《明伦大典》,构建皇权正当性的理论文本;编造罪名以阻塞言路,扼杀士人为王者师的政治理想;不断变更国家礼法,名为恢复祖制,实为提高生父的政治地位,巩固自身皇权;又为操控群臣,大张阁权,几易首辅,朝廷政治风气日下,为党争愈演愈烈创造了条件。 本书通过大礼议事件,研究明
法国人类学家马赛尔·莫斯提出礼物理论后,影响辐射至各大学术领域,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莫不受其影响。本书在详细梳理莫斯礼物理论的基础上,切入当下江南民俗活动的三个案例,理论探讨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本书旨在完成两项任务:第一,对礼物范式进行梳理;第二,用礼物范式对当下江南民俗活动进行解释。礼物范式的梳理相对完整,但对江南民俗活动的解释只是一次尝试性理解。通过对人开展的各个活动的理解,我们方能理解人本身。
寿神,即寿星、南极老人、南极仙翁,既是人的寿命的象征,也是天子寿命、国运长短的征兆。传统年画中,寿星多为弯背弓腰,笑容可掬,头额隆起,白须白眉,一手龙头拐杖、一手托着仙桃的形象。本书精选一百幅有关寿神的民间图案,通过图案追溯寿神的来历故事,用视觉化的图案和精炼的文字对中国民间的寿神形象进行有趣的呈现,包括南极仙翁、西王母、彭祖、无量寿佛、麻姑、东方朔等,共同讲述中国寿神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