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训儿俗说》和《庭帏杂录》两部分内容的白话文解读及原文附录。《训儿俗说》8章分别是立志第一、敦伦第二、事师第三、处众第四、修业第五、崇礼第六、报本第七、治家第八,是名副其实的家训,自成体系。了凡教育儿子,内容具有逻辑化、条理化、具体化、日常化、琐碎化、实操化特征,通过点点滴滴的习惯养成,进而成就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这是系统化的培训套餐。《庭帏杂录》是了袁仁夫妻的言行记录,具有语录化、故事化,甚至表演化的特征,这倒不是说袁仁夫妻故作表演,而是指他们的言行形象、生动,在言行中
胡申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与文化学者胡申生拟著的《中国古代家教家风史话》,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的精神而提出的选题,其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的家教家风文化从西周初年的“周公教子”、春秋时期的“孔子庭训”到清代张英、张廷玉父子,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家庭教育和家风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和故事。通过书稿的出版,较系统地总结记述中国
本书所选家训,均为历代传诵的经典,编选角度侧重两点:其一,均为发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其二,均为对人生的实际感悟,贴切实用。编者对所编内容精注精译,并加□□,便于理解和阅读,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家训家风普及读物。
本书是一部从后辈视角追忆老一辈革命宝贵精神财富、展现良好家风接续传承的口述史著作。本书内容来自对参加过解放战争或参与过新中国建设的老一辈革命家子女亲属的口述历史采访,其中既有共和国开国将军和普通战士的子女,也有健在的参加过平津战役的老同志及其后代,受访者大多通过后辈视角追忆了父辈的戎马生涯,重温了父辈的鞭策与关怀,让读者充分感受到红色家风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通过本书能够了解放战争史、平津战役史、新中国史,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资料的空白,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做出了贡献。
《赢在教养:图解那些世代相传不可或缺的家风·家训·家规》深入挖掘了千百年来影响深远的传统家风与家训,同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展示了这些传统价值观如何在当下时代继续发挥作用。本书用文字图解的方式盘点千百年来给我们带来重大影响的那些传统家风、教训,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又是如何与时俱进在当下时代发挥重大作用的,以便能更好地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素质,教育好我们的后代。在强调传统家风家训的同时,本书也注重引导读者进行创新性思考,鼓励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
本书以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发展时间为序,论述各个时期临察制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探讨它与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国家机器中其他系统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错综复杂关系。
《孝经大全》是明代学者吕维祺的代表著作。全书分为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其中卷一至卷十三训解《孝经》各章文字及大义,卷十四至二十八则论述《孝经》中涉及的各种问题,并汇集历代学者有关《孝经》著述文章,前有序、表、义例等,后附《孝经》诗、《孝经或问》等,较全面地反映了自汉至明“孝经学”研究情况和作者研读《孝经》的心得。 《孝经大全》现在流传的版本皆为吕维祺的儿子吕兆璜、吕兆琳于清康熙二年刊刻,此次整理校点即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天津图书馆藏康熙二年为底本,残缺字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补足。校点者为复旦大学
本书结合新近出土文献,采取经学与哲学结合的方法,梳理《孝经》学发展的义理脉络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内在关联,尝试在文献的掌握、思想史的分析、《孝经》学本身问题意识的寻绎等方面实现突破,深刻揭示《孝经》与儒家孝观念的真精神,澄清近代以来附加在《孝经》与孝观念乃至儒学、中国文化之上的一些误解;并通过对现代性忧患的分析,在古今之辨的视域中,彰显儒家孝思想蕴含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本书以“孝道思想”为研究核心,将众多宋代巴蜀名儒、家族集中进行考察,从各种历史文献中挖掘宋代巴蜀孝道思想相关内容,以探求宋代巴蜀思想文化中的德孝特征和宋代巴蜀孝道思想的个体特征,进一步丰富巴蜀文化的深刻内涵。
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本书以家庭、儿童、养育与代际传承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家庭、家教、家风作了研究。全书共收录26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家庭变迁与代际传承、家庭教养与家长参与、家庭政策与儿童发展、时代发展中的家庭与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