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中医药信息学的研究对象——人体稳态信息的信息流程着手,论述了稳态信息的形成和属性,稳态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中医药信息流程中执行的两大准则。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稳态信息的形成,即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关系,在自组织功能下协同达到同步,从而形成人体稳态信息的过程。第二章论述了稳态信息的属性,即稳态信息具有认识论属性、现象属性、整体属性和时间属性。第三章讨论了稳态信息的获取过程,认为稳态是人体系统中各因素及因素间关联关系的同步,稳态信息的获取过程就是由个体在一定的尺度和维度上认知人体
本书重点关注国内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现状,根据标准量表编制规范,首次开发中医药文化认同量表;依托量表测量不同变量影响下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水平,分析中医药文化认同水平的影响因素、群体差异及作用机制,从新时代中医药文化认同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以科学传播理论和文化循环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真实-再现-参与”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构建和提升的对策框架,并沿着“历史叙事-媒介表征-符码沟通”的路径探讨中医药文化认同构建和提升的具体对策。本文对深化目前中医药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有较强理论价值,对新时代如何构建和提升中医
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既是传统的学科,也是发展的学科。其传统的一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发展的一面也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特点。本书编写旨在抛砖引玉,传承中医药文化、解读中医药文化色彩。书中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调剂学、中药商品学、针灸学等,力求展现中医药理论中较为传统的特色。希望本书有助于中医药从业者和中医药爱好者了解学习传统中医药的奥义和精髓。
本书主要从中医药信息处理中的科学问题着手,着重论述了中医药健康稳态与中医药信息处理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章主要阐述认识、现象、整体、时间四个中医药信息的主要特点,讨论稳态的表现;第二章主要从尺度与维度两个核心科学问题入手,讨论稳态构建的问题;第三章从规模、同步、组织、相似四个内涵探讨稳态实现的机制;第四章尝试分析人类与计算机的个体思维在中医药信息处理中起到的作用和获得的突破,讨论稳态认知的形成;第五章从个体与关联这两个中医药信息处理中最基本的出发点展开讨论,加深对稳态载体的认识。最后讨论了这些科学
本书主要介绍医学科研特别是中医学科学科研的思路与方法,旨在使中医药专业学生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掌握医学科研的思维方法和基本程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历程与重大成就、科研选题策略与方法、基础医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临床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方法、中药研究新技术、中药新药申报的方法与规范、循证医学思想及其核心研究方法、医学科研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的申报以及研究生开题报告撰写等科研思路与方法。相关内容体现了继承中医药基础上,融合
如何看待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历史命运和未来发展?如何建构中医文化学体系?中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么样的?作为中医文化学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其成教授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深入阐述中医文化的丰富内涵,国学复兴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中医学在传统文化复兴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第二辑中的一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第二辑落实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示精神,在第一辑基础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厘清了中医药、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内涵,研究了中医药文化理论自信的渊源;第二章研究了中医药文化失信的原因;第三章研究中医药传承与传播的危机与挑战;第四章研究了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新境域,以及中医药的未来发展道路;第五章至第十章分别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临床疗效、中西医融合、中医药传承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研究了中医药文化自信之路。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实验室基本知识。第二章中西医综合实验,共计27个独立的实验内容。第三章附录,主要包括了书中所涉及的科学仪器、软件的操作教程,统计分析及实现方法、溶液配制方法和稀释换算法等内容。第四章附表,主要包括了书中涉及的常用实验动物生理常数、单位换算方法等。第五章实验报告册。
《走进中医药文化》由裴林,陈虎,王绛辉主编
本书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14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