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场域与文学创作,探究新文学“与俗相通”的若干问题,这其中主要包括新文学学科视域下的“通俗”理解、新文学“非通俗想象”的表现与成因、新文学作品的“通俗”元素与策略等方面。本书认为基于文学的“通俗”研究终归是文学/文本研究而非历史研究或流派研究,而新文学内部部分作品的通俗面向之所以受到压抑,也正是源于社会历史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并提出了“新文学内部的通俗文学”,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本书主要内容:萧红及其文学作品解读,端木蕻良及其文学作品解读,迟子建及其文学作品解读,孙惠芬及其文学作品解读等。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四大文学社团;弗洛伊德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诗歌流派等。
本书基于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研究,通过对该时期各历史阶段的文学概况、文学思想、文学现象、文学作品以及重要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探索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体流变发展的线索,探讨其重要文学阶段、文学集团的主要成员及其创作风格,剖析厘清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社会历史生活的关系等。
《文学十六讲》分十六讲,基本按体裁产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从《诗经》、《楚辞》到散文的流变;从新乐府辞到唐诗宋词的繁荣;从唐传奇、变文到宋元话本的产生到四大名著源远流长,中国长篇小说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元杂剧、南戏使中国戏剧成为寻常百姓可以消遣的文化娱乐等。本书对中国文学知识作了系统梳理,深入浅出,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领导干部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及其丰富内涵的可参之资。
罗庸从1932年至1950年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有20年的历史。他与胡适、傅斯年一起把当时陆侃如、冯沅君研究中国文学思潮变迁的阶段推进到文体发生、演化的研究阶段。进而罗庸又在《中国文学史导论》中,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预见文学发展的未来,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论"、"方法论"、"史料论"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理论。
《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艺术学理论文丛·中国艺术学文库》是一部系统梳理新时期文艺思潮的专著,内容包括戏剧、电影、电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曲艺及文学等门类,由各领域领军人物执笔完成。作品用综述的方式概括了新时期各文艺领域思潮的总体状况,系统梳理各种文艺思潮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客观介绍各种以思潮为统领的艺术观点、艺术现象、艺术流派、艺术论争等的流变与演革,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
《胡适白话文学史/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编著者胡适。《白话文学史》为胡适论述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闻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物质,打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跳出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评判中国古代文学。
《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介绍了浦江清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近30年,致力于文史考证,主张摒弃人云亦云,发前人所未发。全书根据20世纪50年代先生在北大授课的讲义整理而成,他的讲授追根溯源,善于纵横比较,用“史”的观点对文学现象作整体观照,可以说是一部论述精辟独到的学术著作。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