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的伟大著作,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体现,对古代中国的思想、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上影响巨大。《道德经》只有81章,5000多字,以极为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的哲理,易诵易记。本书收录《道德经》全文与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汉英对照。
本书是《论语》的全译本,作者用语文的方式,对《论语》20篇492章作了详细、明确的释义和解读,“译文”部分翻译章句,“释文”部分解读要点。译注《论语》的著作很多,但本书仍有其独特价值。作者尊重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尊重基本的逻辑和情理,独立思考,自主翻译,又广泛参考字书、前人研究以修正自己的理解,尽可能还原原文意思,同时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见、新解。
本书选用《道德经》辜正坤最新修订英译本(2007年版)和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译作(1999年版)这两个具有鲜明特色且风格迥异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从词汇、语法和风格三个层面对这两部英译本中所折射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语言的异质性问题给文化翻译带来的困难,论述两译本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最自然贴切的文化对等翻译,进而论证“翻译的本质就是文化翻译”这一核心观点。
《儒家语录类文献论丛》这本论文集所收夏德靠、程得中、任竞泽、熊湘等几位老师的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上述问题,各有所见,相信会给读者以启发。将语录视为一种文体,从文章学角度考察,经典儒家语录类文本有哪些特征,结构特征的背后蕴含着什么逻辑思想,学术思想文化性质突出的儒家语录与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有何关联?业师李炳海先生全面、细致地考察了《论语》以三为纪表述单元的结构类型,背后的思维及逻辑,侯文华、赵德波和万晴川三位老师的论文,分别考察了《孟子》《法言》的特征及语录体小说等问题,精义纷呈,加深并拓宽了对“
本书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这也是有关孔子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可靠的依据,其结构之新颖在有关孔子研究之书中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讲述孔子的一生,更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为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配以大量插图,可以让读者在辛苦读书之余有片刻的休息,并且在每幅图之下都有文字说明,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加深。
本书结合现有史料、考古材料、口述史、地方志,再运用社会学、民俗学、逻辑学等的观点,对子夏与西河的历史记载和传说进行梳理,子夏前期办学有小学、有大学,以教育为主;后期办学以传教、辅政为主。子夏游教的地方甚多,包括今天的河津、芮城、洛阳等地,为当地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使得在春秋战国之际魏国获得率先发展。子夏所创办的西河学派对当时和后世在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综观子夏一生,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尤其是子夏在西河一带形成的民间信仰,对当地的教育、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建构,以及
本书力图通过对荀子管理思想、观点以及管理实践的梳理,让读者窥见荀子要求管理者重视人的作用,知人善任、任用贤能;要善于明分使群,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划分;对待利益要先义后利,以义克利;国家治理要隆礼重法,礼法交融,道德和法治结合;对外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践行力术止,义术行的原则;让无为而治的管理最终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由此给读者勾画出一幅荀子理想中的美好画卷:国家安宁,社会和谐,人民富足。
本书从古代典籍《吕氏春秋》和《晏子春秋》中取材,用浅明易懂的白话演绎成故事。这些故事或饱含深意,或博人一笑,皆兴味十足。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面貌和政治家晏子的风采。
暂无
《论语》中蕴含着完备的价值建构思想系统,但这需要我们透过《论语》的“日常化”语言来进行开凿整理才能发现。这一过程复杂而曲折,即使经过两千多年的阐释,我们对于其中的某些深层的含义。作者对于“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子的内在亲证的价值建构思想独有心得。围绕人要“活着”、人想“活”得更好是绝于一切外待的惟一可靠的内在亲证,得出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是人的价值建构的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不是观念或概念,而是人的真切的感觉。作者历时二十年,字斟句酌,精校数遍,稿件质量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