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十章,内容包括“汉代丝绸之路开通”“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汉与西域诸国关系”“魏晋河西儒学文化”“河西佛教的发展和石窟的开凿”“隋代丝路的发展”“敦煌洞窟的开凿与壁画”“凉州会盟”“明代嘉峪关地区发展和丝路状况”等,全方位展现了河西走廊的人文历史和独特魅力。全书除原有的纪录片素材外,新增了80幅高清风景图,增强了可读性。
本书以近年来天水地区的考古调查、发掘的新资料和地方博物馆典型藏品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天水史前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探讨。书中以考古学、文物学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历史文献法,重点研究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的天水聚落分布以及早期秦文化。本书不拘泥于以大量古代文献为支撑的传统历史书写方式,尝试“以物写史”,主要以直观的考古遗存和文物为研究对象,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认识天水历史。
本书记述范围主要围绕老长平公路以西的沿黄一带,个别部分东到220国道,很少涉及再向东的地区。先从黄河的衍变过程写起,然后慢慢展开支脉,尽量全面地汇总。再加上实景照片,力争做到既真实,又不落俗套。不求语言上的脍炙人口,只图史料上的真实可靠,只表心理上对黄河的真情实感;不用大起大落的细节讲述,只表达人们理解上的共识,意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黄河、记住黄河、热爱黄河,进而激发黄河儿女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本书立足于长清、立足于长清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追根溯源,抚今追昔,对长清黄河文化做了全景式的详细介绍,是一
本书是对介绍凉州历史文化的通俗性作品。全书从“弁言凉州文化的义界”“时代: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段”“多元:丝路重镇上的文化辉煌”“异彩:河西走廊上的文化遗珍”“人物:谱写凉州历史的绚丽篇章”“胜迹:留存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等章节,通俗介绍凉州文化的历史、文化、人物及名胜。
本书以武威市最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对武威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做持续、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雷台墓与铜奔马研究;五凉历史文化研究;鸠摩罗什在凉州事迹及其翻译贡献研究;天梯山石窟与凉州模式研究;武威西夏历史文化研究;白塔寺与凉州会盟研究;武威长城研究;武威凉州词研究;武威历史人物研究;武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篇章内容。
扬州这个名字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共鸣。说起扬州,那些艺术家、文人、大商人的形象,风景秀丽的水道、桥梁、园林,还有充满浪漫或悲情色彩的历史都会在脑海中涌现。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扬州这方方面面的传记,告诉读者这座城市是如何从明清交替之际的战火中重新崛起,走向18世纪的,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之都;又在哪些历史偶然与必然中逐渐褪色,只剩寥寥文化碎片将过去与今天相连。 作者安东篱为研究这座城市投入了十数年之功,查阅大量史书、方志以及时人诗文和笔记,为其宏大的写作架构填补了无数动人且真切的细节,还原了明清时期
《东京梦华录》是北宋孟元老创作的追述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风貌的笔记体著作。全书共十卷,作者描写了东京上至贵族、下及百姓的生活全景和都市风貌,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岁时物货、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等,对后世研究宋代城市布局、建筑、交通、百业、民俗、货物、饮食、岁时、地理都有很高的价值。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三部,讲述了从1942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后直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的建立秘密党支部等地下活动,以及上海解放初期人民政权对上海市政、警务系统和整个社会的一系列改造运动,如关闭金融黑市,打击鸦片交易,镇压反革命,遣送难民,改造妓女、舞女和瘾君子,等等。同样是新政权对大城市的治理,为何国民党遭到失败,而共产党却取得了成功?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独到分析。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很富庶、开放、先进的朝代,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要想了解中国宋代都市文明,便不可绕过《东京梦华录》(东京即北宋都城,也称为汴京,今河南开封。)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这里描述的便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盛景,选自《东京梦华录》作者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绘制的亦是北宋汴京的城市风貌。一书一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