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用电设备能效和降损节电为主题,以国家标准为准则,阐述用电设备电能平衡建模、能耗计算、能效贯标与评价、核心能效指标动态展示,以及节电技术和管理措施等内容。本书共6章,分别为能效诊断和电能平衡、变配电系统(变压器、配电线路)、电动机及其拖动系统(异步电动机、风机、泵类、空气压缩机)、建筑用电系统(中央空调、照明)、电加热设备系统(电阻炉、电弧炉、感应炉)和电化学工业系统(电解铝、化肥、制碱、电石、黄磷)等能效的分析、评价与展示。本书为用电能效分析、贯标与评价的专业参考书,它将为当前国家“306
本报告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推出的系列智库报告之一,报告聚焦新型储能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储能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实践,列举了众多新型储能应用实例,指出了目前新型储能技术面对的风险挑战以及技术瓶颈,指出未来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论述了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安全防护、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演进形态等,总结相关技术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对新型储能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及推广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极简图解顺序控制原理和基本电路(原书第2版)》以身边的实例介绍了什么是顺序控制以及顺序控制的应用和发展.作为顺序控制的基础.本书首先介绍了继电器的作用、触点类型、继电器控制电路以及相关的传感器信号处理和布线.用于顺序控制的输入设备、显示设备和触摸面板以及驱动设备.之后通过实际布线图、电路图符号的对照.介绍了顺序图的看法和画法.然后通过ON ̄OFF、AND、OR、自锁/互锁、定时器/计数器、复位等典型电路介绍了梯形图的概念及绘制方法.解释了线圈重复的概念以及梯形图电路与实际继电器电路的细微差异.
本书旨在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接入背景下开展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规划工作。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形势,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书介绍了源网荷储协同的规划方法,可作为电力行业从事配电网规划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用书。全书共6章,分别为概述、分布式光伏电源技术基础、储能原理与技术、需求侧响应技术、不同光伏渗透率下考虑需求响应的配电网储能双层规划、计及储能和线路裕度的含分布式光伏配电网扩展规划。
本书内容系统、齐全,涵盖网上电网配电网各各方向,从经济性、可靠性、适应性和与配电自动化的匹配等方面,利用网上电网系统涵盖从现状配电网到目标配电网网架结构的适应性和过渡性分析内容,提供网上电网规划应用方式方法。该手册注重理论与实例的结合,涉及的流程、方法和参数符合国家、行业技术导则、规程规范以及相关技术规定。本手册紧密围绕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思路,以省公司规范、规程为基本指引,以配网项目“全口径覆盖、全过程管理”为基本要求,精心编制本指导手册。
在电动汽车及储能设施规模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之下,区域配电网的负荷变化规律及运行特性将发生明显改变,原有传统方式下用于指导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技术原则、评价建设水平的量化计算方法、维持网络稳定可靠的运行维护操作等将随之改变。另一方面,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深度融合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落地,对配电网发展建设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规划技术方法及规划思路也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而区域配电网如何在变革中探索构建出科学合理、对于电动汽车及储能技术发展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配电网规划建设新思路,才是把握配电
本专著针对现有次/超同步振荡机理分析难以阐明新能源场站设备间耦合作用,现有控制措施无法适应振荡频率不确定、形态多变场景,难以兼顾新能源机组基频特性影响等问题,通过探究新能源机组次/超频动态响应特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新能源场站网络拓扑,建立新能源场站网络能量模型,揭示新能源机组之间及新能源机组与无功补偿装置之间的耦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快速移频锁相及振荡识别技术,兼顾新能源机组基频响应需求,构建自适应次/超同步频率变化的新能源机组主动阻尼控制策略,从时间、空间、功率维度构建分层-集中的新能源场
线损率是综合反映电网规划设计、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线损管理是电网企业技术经济方面最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本书共七章:第一章简要分析了线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挑战;第二章着重介绍了理论线损和同期线损管理方法;第三、四、五章分别介绍了规划降损、运行降损和管理降损;第六章介绍源网荷储协同降损技术;第七章提出了电网全周期经济运行评价体系。本书主编为董绍光,从事电力营销10余年,高级工程师,在业扩报装、用电检查、电能计量、营销稽查等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先后出版了《用电检查培训教材》、《分布式光伏并网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电力系统稳定性基础研究体系,提供了研究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普适方法。首先梳理电力系统稳定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明确电力系统稳定性相关术语的定义,总结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体系和研究路径。然后介绍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路径的基础环节,包括电力系统功率特性、电力系统动态特性以及动态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电力系统在静态、暂态和振荡过程中涉及的稳定机理、稳定特性以及各类稳定分析方法和稳定分析判据。最后介绍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提升方法,包括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和振荡稳定的控制机理及其所对应的规划和
本书全面阐述了电力系统全电磁暂态仿真的模型和算法,以及软件开发技术,共分为八章。第1章概述电力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第2~4章详细介绍电力系统常规设备数学模型、新能源发电设备模型、常规直流及柔性直流数学模型,第5~7章重点介绍电磁暂态仿真算法、电磁暂态并行仿真技术和电磁暂态仿真的初始化技术,第8章介绍全电磁暂态仿真程序在实际电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