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宏观大尺度工程问题,将多孔隙岩石视为宏观各向同性介质,假设裂隙网络和孔隙结构均匀分布,应力-应变关系与时间和加载速率无关,在宏观层面上建立了偏微分控制方程组。通过定义双重孔隙介质有效应力建立了弹塑性损伤模型等本构模型中固体骨架变形和双重孔隙系统内液体体积变化的耦合关系,为书中控制方程和本构模型定义了一系列的模型参数。本书通过参考相关试验结果,对流固耦合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其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全书包括10章内容:第1章概要介绍了岩石力学学科发展简史、岩石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岩石工程与学科发展等;第2章详细叙述了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第3章介绍了岩石强度理论与本构关系;第4章介绍了结构面的自然特征与力学性质、岩体强度与变形特性;第5章总结了地应力测量原理与技术;第6章详细讲解了岩石地下工程的理论分析方法、设计原理与施工技术;第7章介绍了边坡工程的特点、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防护与监测措施等;第8章、第9章分别详细讲解了岩石力学常规测试技术和岩石力学现代测试技术的原理、操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岩石细观损伤力学试验研究和岩石损伤理论研究。针对岩石细观损伤研发了图像处理平台;从细观层面定性解释大理岩损伤发展过程,将量化的损伤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不同含水率下红砂岩微裂纹损伤演化与宏观力学响应之间的规律。结合热力学定律和细观损伤力学基本原理,探讨高温对大理岩的刚度、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等的影响,并从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变化讨论大理岩在高温作用下强度及变形特性的演化机理。基于室内试验,采用有限元软件针对本构模型进行材料模型的二次开发,进行真实试验,建立试样压缩细观损
本书以澜沧江苗尾水电站近坝边坡为例,基于作者对倾倒变形现象多年的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系统介绍了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倾倒变形机制与稳定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概括了适用于倾倒变形体现场工作的调查技术;总结了层状结构倾倒岩体结构特征,建立了倾倒变形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倾倒岩体结构与变形特征,提出了倾倒岩体参数取值方法;分析了层状结构倾倒岩体变形敏感条件及其对倾倒变形的影响,总结了倾倒变形体开挖响应规律;建立了倾倒岩体稳定性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各种工况下典型倾倒变形边坡稳定性;提出了层状倾倒岩
本书系统介绍了作者提出的统计岩体力学理论和应用。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岩体结构的几何概率统计理论、裂隙岩体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裂隙岩体的强度与破坏概率理论、岩体水力学理论、岩体工程性质与岩体质量分级原理、裂隙岩体的全过程变形分析、高地应力岩体与岩爆机理分析,以及统计岩体力学对边坡和地下工程中若干理论问题分析。结合各部分理论问题,应用部分介绍了岩石强度的现场测试,岩体结构数据的现场采集及分析技术,工程岩体的结构、变形、强度和渗透性参数计算,以及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应用技术。
本书以工程环境下的岩石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还涉及其他岩土类材料,如土体等地质材料和混凝土等工程材料。岩石强度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强度理论,对岩土工程设计、矿山与能源开采、地下能源存储及核废料处置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建立的强度理论转化为计算机可以执行的计算程序,涉及本构模型的建立,以及如何将本构模型程序化的问题。弹塑性本构积分算法在数值求解过程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计算的精度和稳定性。随着岩石断裂、损伤理论的发展,基于损伤理论建立起来的本构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
岩石断裂的萌生和扩展是引起岩石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岩石断裂过程的详细观测为岩石力学和岩石工程提供了帮助。然而,岩石断裂力学存在两个基本的困难:一是难以对岩石断裂进行全面、准确、细致的观察;二是难以进行复杂条件下岩石断裂过程的实验模拟。本书应用数字图像相关(DIC)的光学技术来研究岩石破裂过程和相关的应用。为了模拟原位岩石工程的复杂情况,本书给出了三个重点:模式I、混合模式和模式II载荷下的断裂过程。本书分为5个章。第1章介绍声发射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第2章阐述不同加载方式下的岩石断裂过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