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法学不断繁荣并且日益体系化完善的进程中,《法学研究》始终以敏锐的实践观察力和卓异的学术判断力以及优质的稿件编辑能力,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而稳定地发挥了提供学术产品、推广理论方案、培养研究人才的学术平台作用,并因此成为中国法学界值得展示的一个学术样板。在中国法治进步和法学发展的新时代,法学研究者在法治实践中如何发现重大选题,对于制度建议或政策方案如何进行理论处理,对于学术观点如何进行学术表达,以及在读者、作者和编者之间如何建立更为有效的学术联系,本书可为之提供有价值的学术示范或启示。
本书采用文献计量学、情报学等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展示了近十年来《法学研究》论文选题、作者概况、被引情况等宏观脉络与核心指标,为法学理论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与展现较为全面的法学研究知识背景与法学研究发展趋势。
在《法学研究》创刊40周年之际,《法学研究》编辑部组织策划了丛书“《法学研究》专题选辑”,以专题形式汇编40年来发表在《法学研究》上的在理论上学术水平较高、在实践上对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有一定影响的文章,再由主编撰写两万字左右的“导论”放置文章之前,系统梳理本专题多年来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脉络。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本,以“权利哲学的当代展开”为专题。全书共收录发表在《法学研究》的代表作15篇,分为上中下三编编排,对权利的基础、权利的内在结构与要素、权利救济、权利与人权、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权利与社会等
卢曼是德国最为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也是当代法律系统论的奠基人。卢曼的法律系统论宏大、抽象、严密,奇崛之论众多,对德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法律研究都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卢曼理论融合了西方学术界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进展,颇具后人类色彩,这使其论断在科技革命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是“法律是一部历史机器”专号,围绕系统论法学展开深入讨论,集中关注卢曼法律系统论的基础理论和概念,同时探讨了法律自主性、法律系统与政治、金融乃至时间等社会理论法学主题,展望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本书不仅适
本书是对法治、法律文化、法律语言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分三篇:法治篇、法律文化篇、法律语言篇。在法治篇中,首先揭示法治的必然、实然与应然的相互关系,法治与法律权威、法治信仰一体化,揭出德治的社会需要、法治的社会应然的辩证关系,力求法治和德治的现实统一。法律文化篇重在探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价值、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的途径等问题。法律语言篇则通过语言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探讨司法语境下法官的语言表达方式、法官的庭审语言对消除模糊性的影响,推求法律语言实现法律确定性之途径和司法语言专业化与
本书以作者个人的法社会学研究经验为主线,带领读者检读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法社会学经典著作,从而推演和呈现出法社会学研究的思想及方法。透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法社会学是什么,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省思法律与社会之关系,以及这背后深层次上的法律观及社会观。数字科技浪潮呼啸而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让我们通过本书再思过往、回溯经典,以期反思传统、涌现新知,这不失为一条有益的追寻法社会学之路。
容隐是指庇护亲属的犯罪行为,帮助其逃脱法律制裁。这种因私废公的行为被确定为法律权利,若在主张个人权利为国家权力之本的近代社会,尚属正常,但出现于强调君权至上的中国古代,则显得有些超前,不合时宜。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设立容隐制度的目的何在?社会文化与国家司法是否做好了真正接受这一制度的准备?容隐行为的正当性是否会被真正认可?容隐权究竟只是法条层面上的虚拟权利还是有司法保障的实际权利?本书依据法典及其他文献的记载,以清代为例广泛搜集75条生动的案例,通过对容隐制度发展轨迹和司法实践的梳理描述,试图
《交叉学科研究法律如何应对新技术挑战》,主旨是法律如何应对新技术之挑战,是指法学与医学、法学与科技(人工智能)、法学与伦理学等交叉,法学(法律)在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中的法律关系如何调整、如何处置的问题。书稿作者从以上研究视角,采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述,给读者(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学术营养,是一部交叉研究方面水平较高的著作。第一卷主要涉及是法学与医学、伦理学的交叉研究,包括学术争鸣域外专论及案例研究三个部分。书稿有关于目前新冠疫情期间大数据背景下的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研究,有《民法典》颁布后
这部小书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从第六世纪到第二十世纪这一时期,它并非为了对私法的本质做出分析,而仅仅是一部外部史。这本书阐明了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立法者、法学家和法官,谁塑造了这样一部外部史以及他们竭力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法律文本。本书中,法律规范本身仅仅被偶尔地论及,这样做是为了举例说明那些影响事件过程的因素。
本书认为,法律人应秉持一颗同理心,应尽量探究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可以让司法官作出更加恰如其分的司法判断,也可以让刑罚改造犯罪人的效果**化,向社会公众传达司法正义的核心价值。作者认为,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这是一种共情的能力,是避免冤假错案、避免机械执法的有力武器。同理心是通过善意来激发善意,让大家明白,给别人机会其实是给自己机会。司法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可以重塑这个社会环境。这也是“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