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数据为基础,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客观评估并定量测算了我国与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探讨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对区域的贡献和我国自然资源领域国民经济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开展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和沿海地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研究。
本书紧跟国家“双碳”目标,依据我国工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清洁生产审核的目标和要求,介绍了清洁生产的概念与理论基础;解读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着重介绍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程序、生产指标、评价体系以及清洁生产的推行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结合化工、建筑、传统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规划和审核案例,分析了清洁生产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
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企业及员工因其嵌入多边界、多角色、多关系冲突情境而极易陷入环境治理困境,难以实现亲环境行为自觉。本书创新从“伦理+‘利益—组织’分层”视角剖解企业环境治理的组织层与个体层困境形成机理与纾解机制,将企业环境行为、企业ESG绩效改善、空间利益分层、关系利益分层、可持续领导力、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等六类伦理要
本书为海南省重点智库“全健康研究中心”成果,全书内容分为自贸港全健康理论探索和自贸港全健康治理实践两个篇章,包括全健康理念、全健康与传统健康和大健康的关系、全健康相关法律及公共政策、全健康治理的重点领域、全健康与海南自贸港探索、全健康治理研究概述、海南海岸线现状及治理路径等内容。本书通过对全健康理念的介绍,以及对全健康
本书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的时代背景,主要研究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重点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对在社会主要
本书共分绪论、基础理论篇、创新驱动篇、绿色引领篇、区域发展篇和展望几个部分。基础理论篇侧重于理论分析,在详细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创新驱动篇详细介绍了经济产业发展绿色化、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资源循环利用无废化、生态产品价值化、生活消费绿色化;绿色引领篇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以综合、量化、动态的视角,考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到绿色生产领域和绿色生活领域建设状况的评价,从全国层面到各省域层面的分析,立足国内和放眼国际的比较,进一步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学术研究。 本书发布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ECPI2021)、绿色生产发展
本书从区域概况和人口分布着手,介绍了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从公里格网到国家和地区,定量揭示了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地域特征。
本书主要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溯因、方案制定、技术选择、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城市水环境概况、治理历程、治理现状,在自然与社会叠加影响下我国城市水环境的分区及其特征,涵盖问题解析、目标构建和整治技术筛选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并给出我国华北、东北、东南、南部、西南和西北六大地区的城市水环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理论部分阐述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之魂、传统文化之根和西方文化之鉴;下编实践部分较为详尽地研究了“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等案例。这样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以点带面呈现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貌。在下编部分,尽管“生态地生活生产:贵州世居蒙古族的风俗风情”“贵阳市生态人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