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举办的“法藏与东亚佛教研究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十一篇文章,两篇书评。其中法藏研究九篇,皆以传世文献和海外珍稀文献为依据,讨论法藏思想观念及文本等议题。华严宗研究两篇,一篇从翻译等角度讨论华严宗的观音诠释,一篇讨论伯亭续法对法藏华严判教思想的发展。两篇书评分别是关于《大乘起信论》的成
作者蒂姆·惠特马什在这部《与神作战》中,把笔触深入古代地中海世界,勾勒出历经千年历史巨变的希腊无神论,再现众多哲人的思想风采。他们中既有或许是第一位坦承自己无神论立场的迪亚格拉斯,以及第一位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又有伊壁鸠鲁及其追随者。在书中还可以看到早期基督徒如何撇清自己同无神论的关系,进而压制怀疑上帝的思想。
《价值论研究》是由上海大学价值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学术集刊。本辑为2019年第1期,所选内容既有关于价值哲学基础理论的探索,也有关于价值实践问题的解读;既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也有对中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资源的发掘,还有对当今时代价值论研究使命的剖析,以及对价值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兰克将目光转向人类历史上最难探讨的主题之一:灵魂。《心理学与灵魂》这本经典之作即是对这一概念之起源、演化与本质的探索。与20世纪的其他知识分子不同,兰克为灵魂保留了一个位置,而不是将它当成一种幻想而摒弃。在这本书中,兰克将灵魂视作人类个体和社会一种普遍和必要的信仰,认为它在功能上一直没变,虽然在形式上
近代早期哲学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成为欧美学界的热点之一,在我国也渐成规模。学者们普遍开始认为近代早期哲学与中世纪晚期哲学之间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不再简单地将二者切割开来以确立近代哲学的合法性,也不再简单地绕开中世纪到古代去寻找近代哲学的依据。 近代哲学的一种根本预设是:真理就在世界内部,我们所见的各种形式是在世界内部生成的
《王阳明》是一部介绍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普及读物。全书从史论结合的角度辨析、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思想发展、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影响,包括心学形成的历史前提、心体的重建、心与物、德性语境中的良知、群己之辨、致良知、知行之辨、心学中的名言问题、心学与晚明思想、明清之际的心学、心学的近代回响等。全书既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本书是总第33辑,论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国际问题、判断国际形势、制定国际战略的意义、方法、路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多方面、多维度的研究。本辑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本书首先提出隐者型僧侣形象的概念,并按照中国高僧传中塑造的隐者型僧侣形象的特点,将其分为“狂僧”、“诗僧”、“闲居僧”等三种类型。其次,以僧传文学中塑造的隐者型僧侣形象为主线,从“佛”(佛教)“隐”(隐逸)融合的视角出发,依据三类典型的划分,分别对高僧传中的“狂僧”形象、“诗僧”形象、“闲居僧”形象东渐日本过程中成立的
《时序知觉研究》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既系统探讨了时序知觉的内涵与加工机制、实验范式与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与神经机制,又实证研究了启动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反应偏向对时序知觉启动效应的影响、时序知觉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情绪对时序知觉的影响以及聋人时序知觉的情绪效应。《时序知觉研究》可增进我们对时序知觉的性质、影响因素、认知与
本书对现代人所产生的普遍性焦虑进行剖析和研究,并结合多名心理学家的治疗经验和大量临床案例,得出许多战胜焦虑的方法,帮助读者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摆脱焦虑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