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本着求真务实的学风,对我国有关证据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运用证据的经验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国外的证据制度、证据法学理论进行适当的介绍和评价,有吸收也有摒弃;对理论探讨中的重要问题和不同观点进行客观的阐述,并以翔实的材料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本书以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为根据,
该书是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独立组织和编辑的法学学术刊物,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主题为“部门法中的社会科学运用”,主要探讨如何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如何在部门法层面与教义学形成“良性对话”。
本书是对中国历年法治发展状况的总结,全面记录了15年来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书中紧扣法治建设和法治实践主题,对这期间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对中国历年的立法与人大工作、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进行了全面梳理,对中国刑事法治、民商经济法治、社会法治、廉政法治和人权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
《金融犯罪的刑法治理——以刑法谦抑为视角》以刑法的谦抑性视角,审视当前的金融犯罪刑法控制的边界,试图为广大读者勾画出金融犯罪的整体刑法控制框架,并选取若干金融犯罪类型,讨论当前刑法控制边界的利弊得失。 《金融犯罪的刑法治理——以刑法谦抑为视角》共分六章,侧重讨论金融犯罪领域立法内容与司法动向;选取银行
《刑事法前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学重点学科主办的学术集刊,就刑事法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卷为第十卷,设有以下栏目:立法改革、刑法理论、刑事司法、犯罪学、国际刑法,力图密切关注刑事法学界的新研究动态,选用国内外知名刑事法学家授权首发的重要论文,荟萃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优秀文章和精彩
这是一部综合防治儿童性侵犯的专业工具书。作者基于丰富的研究文献、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以儿童权利和性别公正为框架,破解关于儿童性侵犯的社会迷思,从预防、制止和专业支援服务三个方面,系统、深入探讨设计和落实多部门跨专业工作机制的专业理念和实务工作技巧。专业助人者(社工、心理咨询师)、儿童保护工作者、律师、警察、检察官、法官
《创新的法治之维:科技法律制度建设研究》从科技法学体系着手,提出科技法首先属于社会法的范畴,其一定要以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为导向。据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科技法应建构基础性立法与领域性立法并重、公法与私法混合的法律体系。为实现这一目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应当升级为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确立其基础性立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可供法学研究者、法学专业学生和法律实务工作者研读,也适合对司法制度史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阅读。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本书从诉讼法学的视角、按专题分为十章,全覆盖地研究了古代司法制度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本书客观地指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既是
卢埃林是20世纪伟大的法学家之一,《荆棘丛》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每一位法学院学生和律师都不可绕过的重要读物。《荆棘丛》是研究法的本质和法律教育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卢埃林向学生介绍了何为法律,如何阅读案件,如何作课前准备,在真实世界中法律如何促成正义。尽管法律每年都在变更,但人们之间的纠纷与卢埃林写下《荆棘丛》的年代变化并
张小虎教授的个人专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思想与制度建构》,申报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项目获批,作者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更为充分地展示了其理论与实际的重大价值。突出地表现在: 1.选题意义重大: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围绕这一基本政策主题,系统构建其知识体系,综合运用实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