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复杂、生态资源最富集、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地位最突出的省份之一,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云南省明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重大任务。围绕美丽云南建设,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三个基本问题。本书就是从理论上
本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六个浙江”系列研究的成果之一,对“美丽浙江”的提出背景、内涵、重大意义,总体目标和战略构想,以及具体建设的内容如城乡统筹、生态经济、制度体系等,结合党和国家、浙江省的政策、文件,并依据具体实践,进行了理论阐发和实践探索,对美丽浙江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基于客观问题、主观认知与社会建构的分析框架,本书重点研究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社会转型的互构共变,着力分析了客观环境质量的改善进程、公众环境关心与行为发展以及由此促进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型和社会建设变化。
《环境容量产权理论与应用》从“环境容量”的视角来认识人类发展,探讨运用产权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将环境容量视为一种有限资源,通过阐释环境容量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环境容量产权制度的一般理论,在剖析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和恶化的制度根源基础上,分析我国环境容量产权制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和现实启动点,以期为建立健全生态
《环境化学》共分八章,分别为:绪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环境化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每章有学习指南、阅读材料、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 为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编者还编制了与本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备课笔记、视频录像
本书以与水环境关系最密切的蚊幼虫为核心,以拓展和深化生态环境与卫生健康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深度融合为目标,以“源头防制、治本清源”为出发点,紧扣我国城市水环境及其治理的重点领域和热点方向,通过“模拟实验”“现场实证”“模型计算”对城市“蓝”(水体)、“绿”(生物)、“灰”(管渠)三类空间及其复合体中蚊幼虫孳生的状况及其与生
本书通过对洪湖水环境现状、流域主要河渠湖库水环境质量、流域社会经济影响、流域生态系统状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等进行深入调查和评价,系统研究洪湖生态系统状态与生态服务功能的本底、格局及其变化,建立洪湖资源环境本底数据库,揭示人类活动对洪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洪湖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项目实施与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长江中下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现代环境生物技术与实验》结合环境专业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现状,以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的基因工程和酶工程为主,融理论、专题案例与实验于一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因工程和酶工程在环保领域应用的基本原理、典型案例与专题,以及实验原理与方法步骤。本书重点介绍了分子
《生态安全视域的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高度出发,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特殊的生态安全格局,厘清生态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客观、准确地评价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现状,深入分析影响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积极探索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路径,对于如何在法制、机制、文化方面进行创新,提出对策性建议,可以为政府部
本书共分为4章,在概括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标准规范、发展历程和环境危害,国外垃圾分类历史经验和国内垃圾分类探索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活垃圾分类中政府的角色、企业如何运营垃圾分类和市民应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等内容。本书是“环保行动系列丛书”中的一分册,内容全面丰富、通俗易懂,既适合广大中小学生、垃圾分类从业人员、社区管理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