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基金增强大兴安岭地区保护地网络的有效管理项目自2013年9月启动,围绕推进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增强保护地网络的管理有效性以及开展项目点层面的保护管理示范等开展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索和时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为了该项目的做法、成效与经验,促进项目成果在全国示范和推广,专门出版本书。本书的作者都是直接参
一是考察鄱阳湖湿地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湖泊生态、湖泊水文动态变化规律;二是考察江(长江)湖(鄱阳湖及五河)生态-水文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以及湖体核心区环境质量,包括入湖主要污染物及污染分担率、污染物入湖途径、内源污染情况、以及水质变化趋势;三是考察鄱阳湖滨湖区(五河七口以下)环境状况,区域污染及其直接排放入湖状况,
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是揭示黄土地貌二百余万年来发育、演化机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黄土地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前人对黄土地貌继承性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初步探讨了第三纪古地形对当今黄土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但是,目前对黄土地貌继承性的成因机理、影响程度及区域差异性等问题尚未形成共识。数字高程模拟(DEM)及基于DEM的数字地
本书共7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和利用规划等内容,针对不同河流湿地的特征,从临沂市自然景观资源、民间工艺、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临沂市5个河流湿地的规划案例,希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河流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
我国着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湖泊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湖泊湿地利用形态向着生态、绿色转型,符合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历史时期,活动在湖泊湿地周边区域的人类受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及湖泊湿地资源禀赋的制约,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存在差异,湖泊湿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构成存在差异。经济新常态下,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应成为学术研究聚焦
盐城淤泥质海滨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典型原始海滨湿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湿地景观结构与功能发生显著变化。本书以盐城海滨湿地典型区域为案例,分析不同驱动下海滨湿地景观结构与格局的时空变化;通过生态要素空间异质性研究,揭示不同景观类型生态的阈值效应;利用海滨
湿地具有重要的调节气候、调蓄水文等环境功能。湿地作为吉林省西部的重要生态功能单元,其发展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全书共分8章,重点分析了吉林省西部19852010年湿地动态变化过程,指出了湿地格局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湿地变化对区域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建立了气候变化与湿地变化之间的数学模型,揭示出湿地面积和格局变化
基于中国数字地貌类型、遥感影像、DEM、ICESat、地质、土地利用、气象和水资源等多源数据,本书深入研究了新疆地貌特征、地貌格局及其效应。在新疆地貌特征上,分析了新疆地貌的形成条件与演化机制,从形态特征、地貌成因和图谱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新疆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新疆数字地貌类型研究了新疆地貌的区划方法,并划分为地貌区
本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学者有关干旱、水循环模拟以及水利工程对干旱影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邯郸东部平原为研究区域,优化了红线控制下区域多水源工程的调配布局,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在辨析农业干旱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壤水库解析的农业干旱定量化方法,借助分布式水循环模型MODCYCLE,对历史干旱情景再
《神秘的羌唐高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及相关单位的地质学家在羌塘高原多年从事地质研究的科普性图谱集锦,内容分为三篇。**篇为从特提斯海到羌塘高原,讲述羌塘高原和羌塘盆地的前世今生,并对羌塘高原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特征和人文地理进行图文简介;第二篇为羌塘高原地学科普,介绍羌塘高原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同时阐述与这些自然景观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