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2015年至2018年四年间其发展状态的一个关注,主要视点仍然聚焦于理论与方法、书序与书评、学术综述等三个部分。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为了回顾与总结四十年来中外学界关于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状况、探索与讨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创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出版了本书。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会员关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北京市
本书主要收录有关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刘知幾叙事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论文。20世纪中国史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中国通史的研究与编纂则是其中**代表性的成果之一。书中有关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方面的论文,既有关于中国通史著作个案分析的文章,也有对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进行宏观探讨的文章,并提出建立中国通史编纂学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自2021年起每年出版四辑。凡属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畴的专题文章,只要内容充实,文字洗练,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收辑之列。尤其欢迎利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类形象材料进行专题研究的考据文章,以及围绕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科建构与方法探讨的理
《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光明社科文库》围绕“文化与人化”、“传统与现代”、“人文与意义”“儒学与未来”等基本题目,讨论“文化的多元定义”、“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吊诡”、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并基于“道德理性的中和性”来说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并与以“认知理性的对立性”为特征的西方人文精神作历时性比较。而引进现
《中国文化论衡》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倾力打造中国文化研究高端学术品牌,主要刊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及其他文章,常设栏目有专辑、专题、理论探讨、书评、学术动态、专家访谈等。
本书共上下两篇。主要包括:传统文化之评价、中国的兵、中国的家庭、中国的元首、无兵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两周等内容。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的中文学术集刊,所收论文主要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集刊打破学科界限,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的共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将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考据法与图像学、新文化史等方法论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梳理人类文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材,致力于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掌握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而简明的文本,助力他们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精神,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全书由引言、上篇、下篇和结语四个部分组成。引言明确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以及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上篇
本书所收41篇论文,多刊发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权威期刊,集中展现了近些年来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教师的原创性成果。作者运用新视野、新史料或新方法,深入考察了自先秦以至当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问题,内容包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追踪分析,对牵涉历史进程重大问题的探幽索隐,对过往被忽视的微观问题的考证辨析,对已有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