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也因其曾为漕粮出入的城门,带动了朝阳门内沿线区域的整体繁荣,是北京老城中一块典型的历史地段。“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历史空间研究课题主要结合历史地图与历史文献,对从元到清(1267—1912年)将近700年来古代朝阳门内的街巷、院落及重点建筑进行空间推测复原与分析。采用历史城市地区变迁研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乌桓卷》从七个方面对东胡族和乌桓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内容涉及乌桓史文献史料、研究概况,乌桓族源,历史变迁,经济类型,社会组织与管理要素,与游牧诸族和中原政权的关系,习俗与原始崇拜和信仰。研究者针对乌桓源流、乌桓山以及学界有争议的一些历史问题展开讨论,并对乌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给予肯定。
本书从范旭东各类文稿中摘录80条语录,结合他的生平事迹,逐一进行评述,每一条评述基本上都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历史背景描述、文本解读、启示。全书分为四章:范旭东说爱国、范旭东说带团队、范旭东说办企业、范旭东说修身。温故而知新,该书对读者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和教育意义,对丰富地方文化研究也有重要的作用和文化价值。
1940年末,希特勒的军队在欧洲势如破竹,全面的胜利指日可待。但到1941年末,一切都不同了。希特勒的豪赌不断升级却一再失算:他入侵苏联,犯下毁灭性的军事错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他便冒失地对美国宣战。纳戈尔斯基聚焦于1941年的关键事件,用快节奏的叙事揭示了这个年份的重要意义:这是纳粹德国走向失败的一年,也是大屠杀开
天津博物馆论丛·202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突厥卷》主要论述了兴衰于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位于中国北方的突厥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对突厥的族名、族属来源、汗国内讧、西突厥汗国的形成、圣地“于都斤”、社会结构、官职、分封制、可汗继承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做了重点考述,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4篇,公布了重庆江津区鼎锅浩遗址、湖北荆门响岭岗墓地、湖北襄阳申家咀墓地和四川安岳佛耳岩摩崖造像的新资料;收录论文7篇,分别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周边地区对二里头遗址的影响、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的形制特征、云南和川西高原的三叉格剑、云南个旧黑蚂井墓地的族属、考古材料所见宋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工作的六十多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田野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聚落考古与文明探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便于查阅相关发现与研究成果,《石家河发现与研究》主要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调查发掘报道与20世纪80年代以
柔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见于汉文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5世纪初开始,柔然汗国雄踞漠北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建立了东胡系民族对蒙古高原的第一次长期有效的统治。柔然上承鲜卑、下启突厥,在北方民族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在充分辨析文献史料和批判继承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柔然的名称、来源、历史变迁、政治
拓跋鲜卑为鲜卑一部,属东胡后裔。《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拓跋鲜卑卷》依据文献史料,结合考古学、民族学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前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涉及拓跋鲜卑的名称与来源、历史演变、经济生活、文化习俗、与诸族及诸政权的关系、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等方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