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词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瑰宝,其视野广阔,气势恢宏,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尤其是写于时代巨变时期的作品,悲壮慷慨、豪气干云,让人从豪迈悲壮中体会百味人生,于跌宕起伏中寻找人生真谛。《豪放词全鉴(典藏诵读版)》精选了历代优秀豪放词,对其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赏析,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本书不仅是一本词集,更是一本
作为一种人文学教育的文学教育必须确立起其生命教育方向,换言之,文学教育与社会个体的生命成长存在密切的内在勾连。这一教育主张的确立与著作者的主导性文学观念--文学是一种生命的评价形式--的明确是协调一致的。践行和深化这一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文学理论课程创新建设的两个维度:一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一是开展育人实践。育人实践包括
本书能注意到纵横不同层面的梳理和分析,突破了学术界已有的一些结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体系。从江南文学研究角度来讲,本书是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有一定的新意;从江南文化与城镇史研究的角度讲,本书也有一定的开拓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江南地域文化和小城镇的活动形态及文化意义。
本书对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郭实腊、卫三畏、梅辉立、阿连壁、翟理斯、乔治·苏利埃·德·莫朗、弗里德里克·赫尔曼·马汀斯、禧在明、卡朋特、邝如丝和林语堂等人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在对这些《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的描述性研究基础上归纳出这段时期《聊斋志异》英语译
神话是关于宇宙自然、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的故事,它现实与想象相交织的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既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和激励作用;而其中凝练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更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 本书是从孩子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出发,为孩子量身定做的一本“中国神话书”。它收入上
中国散文小史》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着重于散文文类演进过程和轨迹的描述阐发,凸现了中国散文历史发展历程和特点,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颇具特色的专题史著作。本书一方面概述秦汉的史传之文与诸子之文、两汉辞赋与六朝骈俪之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及近代散文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次次论争,如六朝的文笔
本书并非一般的留学行纪,而是一本关于(思想)"出发"和"离别"的散记。 虽然描写“文化震荡"的书已经不少,关于留学生活的各种记载也不鲜见。但是本书作者力图把三种有关"留学文学"的要素综合在一起,借用这个题目,说明去往异国对于一个青年学者人生的意义。这三种要素是:1.旅行和人生的关系,2.学术之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历史,
这是一部珍贵的年代记忆,一本独特的纪实报道游记。 《闲置的皇城》作者把我们带进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畅游在老北京的茶馆、街道、商店、公园、寺庙……这本并不算厚重的旅行考察游记,使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古老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历史背景以及当时所处的现实。 从富有丰厚传统的传说和习俗中,从仍然有效通行的象征世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修订本)》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的西式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唯美—颓废的现代都市文学和电影这三大领域构成的现代都市文化对海派小说的影响为线索,探讨海派小说在文学观念和主题上表现出的独特的精神特征,剖析海派文学赖以生长的特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土壤,特别是西方现代都市文化介入二三十年代的上
《不必等候炬火》为批评文集,共分三辑。1辑是对新世纪文学现象与创作态势的整体分析,通过对70后、80后小说创作现状的全局性概览和评析,从代际、雅俗、文体等角度揭示了新世纪小说艺术发展动向与流变。这是对文学格局的形成、热点文学现象、小说创作的变局等方面的总体性研究。第2辑是年度文学评述。以一年为周期,切入六年来中国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