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抚仙湖为案例,集成总结近十年湖泊治理领域的理论研究、流域方案设计与治理工程实践,凝炼构建了一整套符合国情的“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书中首先研究和阐述了“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概念与内涵,同时从湖泊全流域出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湖泊水环境保护为**目标,兼顾流域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系统设计六大
本专著针对东江湖水环境问题,从历史演变角度系统梳理了东江湖水环境变化、流域发展演变及湖泊保护治理发展历程,以防控东江湖富营养化为目标,以东江湖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保育为重点,提出了东江湖富营养化防控总体设计方案,从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控、污染源综合治理、入湖河流与河口区环境综合整治、流域及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湖泊水生态保育
本书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要求,系统分析梯田、林草等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作用,深入研究生态渗滤沟的非点源污染调控作用,提出非点源污染控制与修复措施体系,并从坡面、小流域及河流等不同尺度归纳总结丹汉江水源区流域-河流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系统阐述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
本书将城市排污河道作为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子系统,通过水质试验监测确定主要控制的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排放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水平,解析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情况,提出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方法与途径,以及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减排限排途径调控策略。本书还对城市排污河道及重点污染源附近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质
本书根据当前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秉承“预防优先,防治结合,注重监控”的原则,结合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知识,从地下水污染防渗、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监控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弥补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的缺失,提高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实用性,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监控手
本书从坡面、流域两个尺度研究土石山区不同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对径流,侵蚀产沙,氮、磷空间分布以及氮、磷输出的影响机制。首先,通过定位监测和模拟降雨试验,阐明不同植被覆盖及耕作措施下的坡面径流-泥沙-氮、磷输移过程,揭示坡面水沙调控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和氮、磷输出过程的作用机制。其次,根据降雨-径流-泥沙的实测资料,分析流域
本书总结了国内外水生态补偿进展,介绍了温州市水生态补偿开展情况,以温州市珊溪水库为研究对象,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式,评价了珊溪水库的水管理状况,评估了生态功能价值,提出了补偿标准,并根据温州市实际,探索了以政府、市场、社会等为途径的资金筹措方式,以及以直接补偿为主、间接补偿为辅的补偿方式,并提出了完善水源地水生态补偿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本书基于作者近年来白洋淀的研究成果编纂而成,主要介绍了白洋淀水体中典型污染物的赋存规律、迁移机制、环境风险以及新型检测方法等。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距离输水系统中存在多处渡槽、暗渠、倒虹吸及连接段等复杂情况,构建了干渠水质模拟模型。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和研究区地下水耦合模型,模拟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和演变趋势,探讨了地下水水质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