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与方法:中国文学史探索》是中国文学史著名学者蒋寅在还历之年回顾数十年学生历程、检阅自己学术成果的结集。全书以三十一个个案为基础,收入《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吏隐:大历诗人对谢朓的接受》《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陆游的沉寂与走红》《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等多篇代表作,内容涉及四个方面:
本书按照时间序列对骈文产生发展进行了描述。先秦两汉为骈文孕育与萌生期,魏晋为骈文形成期,南北朝为骈文鼎盛期,隋唐五代为骈文由盛极而渐变期,宋代为骈文新变与延续期,辽金元明为骈文低潮期,清代为骈文“中兴”与衰落期,现当代为骈文之余波,并列举了各个时期典型的骈文进行解读。另外,本书还专辟“域外骈文创作”,对东亚东南亚国家骈
本书收录了戴逸先生回忆师友、治学经历以及师友函札等内容。其中,既有对郑天挺、胡华、尚钺、黎澍、吴晗、郭影秋等老一辈史学家的怀念,也有对早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学习经历的回忆。另外,戴逸先生曾任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会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他在相关会议上的致辞或讲话,也不啻是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发展历
本书的批判针对性是当下国内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视文学为认识对象,因此为之设置并将之纳入认识论的规定性中。而文学并不仅是认识对象,它更是时间对象,并且就是实践过程本身,作为实践的文学的过程性、流变性、生成性及构成性,由于不合于观念认识论的规定性而被斥于认识论的文学理论之外,这是必须通过批判
《思想的面相(聂运伟自选集)》收录了作者30余篇学术论文、随笔。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海内外数位学者的学术访谈,涉及思想史、史学、哲学、美学、文化学、伦理学等领域,从不同的学科视域集中审视了百年来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发展路径和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重建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美学理论研究与文学评论,既有知识学层面的学
本书稿采取文本细读、人类学等研究方法,以厦漳泉地区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采取总—分—总的结构进行研究:绪论部分综论前人研究成果并对“闽南民间文学”理论内涵进行清晰界定;主体部分重点对闽南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戏曲、闽南谚语和灯谜等六方面进行研究;结论部分阐述闽南民间文学与闽南文化的深层关联。本书稿是第一
本书在宏观视野下审视名著《西游记》,考辨其祖本、作者、思想、艺术、传播等,侧重现代西游记研究成果之客观评断,举凡鲁迅、苏兴、中野美代子、蔡铁鹰等,以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交汇,评议其历史价值,针对研究历史与发展,首次提出建立科学的“西游学”,从未来学、比较文学等方面开拓《西游记》研究的新空间、新领域,推动《西游记》研究迈向更
《文化自信与中国外国文学话语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文化自信与中国外国文学话语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汇集了中国当前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如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刘树森教授、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等40名专家学者。本书就
对天津地方文献进行现代化整理,是天津市贯彻和落实两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抓手之一,对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本书对20余位晚清民国时期天津蓟州藉学者文人的诗文集进行标点整理。这些作者都与蓟州区小穿芳峪有着密切关系,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学者群体。全书
他们都在为生活、爱情、事业而不择手段,但所有的经历都如过眼云烟,在希望中失望,在困惑中奋起,在无奈中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