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豹斑(再续)》共分六章,各章内容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将其串联在一起,形成基本架构。《丝路豹斑(再续)》所述包括:文明交流视野下的楼兰及其周边、北魏及其以后的石刻绘画艺术中的银杏树及花树、筌蹄形象及实物的传播与演变、唐代长安地区墓葬乐舞图像中的氍毹及莲花上的舞蹈、唐代长安名刹西明寺、史海拾贝等。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任务是借同道之力,深入挖掘丝路历史、地理、民族、宗教、语言、文字、考古、艺术等问题的新材料,尤其关注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美术考古、艺术考古等图像的相关研究,倡导“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试图透过历史文物,探索丝路上“人
作为一座历史名山,庐山有着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有150余年东西方文化的融洽交融,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于一身。这都与庐山的森林、动植物、地质、土壤、水、气以及花、果、木、茶、竹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紧密相关。深度挖掘庐山的生态文化内涵与价值,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本书首先厘清中国地学会学理与体制的中、西、东学渊源,以及在古今华洋映照下的变形与变态,理解其具有远较东西及后世专门学会更为复杂的面相;其次,顺时序重现中国地学会在学术与政治领域的活动脉络,探究其组织、事业、人事和影响,根据内部的自我变更与外部因素的互动,揭示其与学界、政界及社会的联系;后,在分析章程条文的基础上,
《遗产》是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办的文化遗产研究系列集刊,刊物瞄准当代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视域出发,探讨遗产保护遗产指定遗产开发等遗产研究热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构建大交叉大融合的文化遗产研究共识,所刊登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遗产理论、遗产政策、记忆遗产、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
《黄文弼与丝绸之路》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物照片以及档案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开创者,被誉为西北考古人的黄文弼先生的生平履历和主要成就。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早、使用时间久、空间跨度的人工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其历史文化资源尤为重要。本书对2019年大运河的相关研究进行摘选,分别从运河学理论,河工与水利,漕运,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运河文学与艺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运河考古,当代运河规划、建设与管理,世界运河十个部分进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以水道爲綱記載區域地理信息最爲著名的典籍。以往對水經注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版本校勘和酈學史梳理兩個方面,而對其中所涉及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基本没有解决,所繪製的水經注圖也難稱精準,無法適應現代學術的發展需要。有鑒於此,本書在重寫水經注疏與重繪水經注圖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以水經注洛水流域諸篇(
本集刊聚焦一带一路与丝路学两大研究主题,兼顾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本集刊致力于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实地调研与多语种为优势、重视国内外学者在丝路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交流,以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研究水平,进而提高中国丝路学研究的话语权。
《新丝路学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主办,主编为马丽蓉教授。本期为第13期,聚焦丝路学研究、丝路文明研究和一带一路研究三大主题,涉及丝绸之路考古的实践与思考、从皇家亚洲学会东方考古及文献研究看丝绸之路的受阻重建与复兴、19世纪中叶以前布哈拉汗国文化变迁的轨迹、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及展望、新时代中国